小麦黄矮病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632513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黄矮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麦黄矮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麦黄矮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麦黄矮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麦黄矮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黄矮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黄矮病(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麦黄矮病添加时间:2006-11-13 09:38:26 编辑:尹宝重 浏览次数:439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中文别名:黄叶病、嵌边黄拉丁学名: BaYDV为害症状: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大麦、莜麦、粟、糜子、玉米、 谷子、燕麦 和禾本科杂草。是小麦 病毒病中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为害重。小麦黄矮病的症状, 随寄主种类、品种、生育期及环境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小麦感病越早,长得越矮,减产也越重。主 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 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叶片变窄、变厚

2、、质脆,有时出现与叶脉平 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病叶较光滑,有光泽。分蘖少,根系入土浅,易拔起,并且 严重矮化。在秋季分蘖前受侵的,植株外围叶片变得比正常叶片深而兰,分蘖增多,植株矮化显 著(但因品种而异),以后新生叶片有褪绿症,但不变黄,病株极少抽穗,即使抽穗也不结实;冬 麦发病不显症,越冬期间不耐低温易冻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蘖减少,病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抽 穗很小。拔节孕穗期发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 能抽穗,粒重降低。与生理性黄化区别在于,生理性的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整叶发病,田间发 病较均匀。黄矮病下部叶片绿色,新叶黄化,旗叶发病较重,

3、从叶尖开始发病,先出现中心病株 然后向四周扩展。燕麦早期受侵的,叶尖表现红褐色,大多抽空白穗不结实,而后期侵染的,只 叶尖变红褐色,而不抽空白穗。病 原:由黄化病毒组(Luteoviruses)中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引起。 分为 DAV、GAV、GDV、 RMV 等株系。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二十面体,也是一种 球状病 毒,直径为30nm。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24nm,病毒核 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6570C。大麦黄矮病毒感染小麦后,随植株体内 营养运转到生长点。所以,抽出的新叶首先显症,自下向上发展。

4、在1620C下,病毒的潜育 期为1520天。温度降低,潜育期延长。25C以上逐渐潜隐,30C以上不易显症。大麦黄矮病毒不能由土壤、病株种子、汁液等传播。世界上已经发现有 18 种蚜虫能传播 大麦黄矮病毒,我国只发现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sitobion(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 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Acythosiphon) dirhodum ( Walker)及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

5、Fitch)等传播。一头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能获得病 毒。一头带毒的麦二叉蚜在健苗上吸食 510 分钟即能使健苗感病。一头刚产出的麦二叉蚜若蚜 饲毒 24 小时后,蜕皮、产仔蚜不影响传毒。一般获毒后的 38天内传毒几率较高,以后逐渐 减弱,约传毒 20 天左右,但不能终生传毒。带毒成蚜刚产的若蚜不带毒。蚜卵不带毒。病害循环:病毒只能经由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及玉米缢管蚜(R.maidis)等进行持久

6、性传毒。不能由种子、土壤、汁液传播。1620C,病毒潜育期为15 20天,温度低,潜育期长,25C以上隐症,30C以上不显症。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 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可传毒。获毒后38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约可传 20 天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但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冬麦区:冬前感病小麦是翌年发病中 心。返青拔节期出现一次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麦蚜扩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 峰。春季收获后,有翅蚜迁飞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植物越夏,秋麦出苗后迁回麦田 传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春麦混种区:5月上 旬冬麦上有翅

7、蚜向春麦迁飞。晚熟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及病毒越夏场所,冬麦出苗后飞回 传毒。春麦区的虫源、毒源有可能来自部分冬麦区,成为春麦区初侵染源。发病特点:冬麦区蚜虫传毒的主要时期为秋苗和春季小麦返青期,春麦区的蚜虫传毒主要在春季。小麦 黄矮病的发生和流行,同当地传毒蚜虫的数量呈正相关,这种数量又受到雨量及气温的影响。秋 季麦苗出土后降雨多,有翅蚜就少,则秋苗发病少。反之,秋苗发病就多。 秋苗发病的多少是 春季发病的主要依据。早春蚜虫传毒发病较轻。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秋季天旱,温度高, 降温迟,接着春季温度回升快,春早的年份,就是重病流行年;秋季多雨而春季旱,一般为轻病 流行年;如秋春两季都多雨

8、,则发病较轻;秋季旱而春季多雨,则可能中度发生,小麦品种间对 黄矮病的抗病性有差异。 大流行年的气候特点是冬春雨雪少,7月气温低,10 月气温高;冬季 温暖,早春气温回升快。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麦二叉蚜的生长有利,病毒传播快。此外,土地肥 沃的麦田比薄瘠的麦田发病轻,冬灌的比不冬灌的发病轻, 迟播的比早播的发病轻。阳坡重、 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粗放管理重、精耕细作轻,瘠薄地重。防治方法: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措施以鉴定、选育抗、耐病丰产良种为主,从防病入手,改进栽培 技术,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1.鉴定选育抗、耐病良种 如无芒中 4、中5、中7、忻4079、陇远 45、陇远 46、远中1001

9、等异源八倍体材料、球茎大麦等高抗大麦黄矮病毒,B072-3、B021-5、B003-9、B063-2、 B068-2 等材料。2. 防治蚜虫 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防治蚜虫,能够控制小麦黄矮病的流行和为害。(1)种子处理 用0.3%或0.5%灭蚜松可湿性粉剂拌种,残效期达40天左右。灭蚜松是一种 高效低毒对人畜安全的内吸剂。(2)喷药治蚜 在一般情况下,拌种地块冬前可以不治蚜。但如冬前气温较高、干旱,则必须加 强田间麦蚜调查。根据各地虫情,在10月下旬至1 1月中旬喷1次药,以防止麦蚜在田间蔓延、 扩散,减少麦蚜越冬基数。冬麦返青后到拔节期防治12次,就能控制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流 行。春麦区根据

10、虫情,在5月上、中旬喷药效果较好。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浓度: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 2.5%功夫菊酯或敌杀死、 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 50% 对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 50%甲基对硫磷加 水2000倍.也可喷1%对硫磷粉每667m2 1.5kg,抗蚜威每667m2 46g。; 1% 对硫磷 粉每亩喷1.5kg,抗蚜威每亩46g具有较好的杀蚜效果。3. 加强栽培管理 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如在种植糜子的地区,尽量压缩糜子的种植面 积,可以减少麦蚜和病毒的越夏数量,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此外,安排好茬口,冬麦区避免过 早、过迟播种小麦,春麦区适当早播,合理密植

11、,及时消灭田间及附近杂草,抓紧肥水管理等, 也有一定防治作用。另外,当麦蚜开始在冬小麦根际附近越冬时,进行冬灌,有显著的治蚜效果。 冬前镇压、返青后耙耱,能有效地消灭田间残茬和土地上的蚜卵。4. 冬小麦采用地膜覆盖,防病效果明显。5. 田间如发现植株有明显矮化、丛生、花叶等病状时,应即行拔除,及早改种其他作物,以免 贻误农时。发布者: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2日作者: 来源:江苏农业信息网近年来,我省小麦主产区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越来越严重。据礼泉县农 技站去年调查,这两种病发表面积达 41%。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一般减产 15% 左右,严重的高达30%-40%。重发生的原因:一是部

12、分农民认识不到位,没 有重视防冶工作; 二是部分农民科技素质低,对这两种病辨别不清; 三是气候 变暖有利于这两种病媒介繁殖。为了帮助广大农民对这两种病症的识别和掌握正 确的防治方法,现将二者异同点和防治方法简述如下。一、症状差异1、矮化程度不同。丛矮病,病株矮化严重分蘖细而多,一般不能拔节;而 黄矮病,病株矮化轻,有的不太明显。2、发黄部位不同。丛矮病,首先是心叶表现黄白色,进一步发展形成绿黄 相间条纹,叶片发黄较轻;而黄矮病,一般苗期基部叶片变黄,后期旗叶及其下 部1-2片叶变黄,黄色多发生在叶端1/2-1/3处,其黄色较重有光泽。3、抽穗能力不同。丛矮病,一般不能抽穗;而黄矮病,多数能抽穗

13、但子粒 秕粒重降低。4、传播媒介不同。丛矮病传播媒介是灰飞虱;黄矮病传播媒介是蚜虫,以 麦二叉蚜传播能力最强。、相同之处1、二者都属虫传播病毒引起的病害。2、发病时期均为秋季9-10 月和翌年3-4月,为危害盛期。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实行轮作倒茬,避免一个模式连年间作套种。(2)清除田间、埂边杂草,减少虫源和病源。(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4)适时迟播,使出土麦苗能够避过媒介虫体活动危害高峰期。2、化学防治(1)辛硫磷闷种。用种子重量0.2%-0.3%的辛硫磷乳剂,加10%的水稀 释后,喷洒堆闷 12 小时,即可播种。(2)药剂喷雾。抓住秋季和翌年3-4 月两个危害高峰期,可用48

14、%乐斯本 1500 倍液+10%吡虫啉3000-4000 倍液的混合液,喷雾1-2次,均能防治 飞虱和麦蚜,减少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大发生。小麦黄矮病防治方法上载时间:2002-7-8 8:52:29信息来源: 调整作物布局,注重生态防治:春麦区不种或压缩冬麦;冬麦区基于高梁是麦二叉蚜最适宜宿主, 玉米是病毒的越夏桥梁寄主,这两种作物的面积和高梁品种的抗蚜性,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以及自生麦苗的发 病率,都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在作物布局、耕作改制中应切实注意统畴安排。 农业栽培措施:一要加强品种抗耐病性鉴定和选育,充分发挥耐病品种的作用。二要冬麦适期晚播 和实行冬灌。干旱浅山区是麦蚜越冬基地,有

15、条件可实施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病害发生后,加强肥水 管理做好健身栽培,使用微肥或抗病毒制剂,有减轻病害和产量损失的作用。 药剂治蚜防病:关键在于把握好防治时机。春麦区有利防治时机是冬麦田向春麦田迁移期或春麦田 越冬蚜卵孵化盛期和扩散期。冬麦区应注意越冬蚜源基地和春季四月中、下旬麦蚜由越冬基地向大田扩散期。 越冬基地早播麦田采用种子量0.2% 3911拌种;川塬区做好春季防治,采用40%乐果50克加0.05公斤 水,拌砂 15 公斤制成毒沙措施,或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喷雾。药剂防治要合理使用农药,充分保护利用天敌,注重生物防治。用药时春季防治指标以蚜株率3-5%, 百株蚜 1

16、0 头左右为宜。当天敌与麦蚜比例达到1:150 时,可不进行化学防治,或选用抗蚜威等安全农药 进行防治。小麦黄矮病毒病百科名片小麦黄矮病毒病小麦黄矮病毒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雀麦、虎 尾草、小画眉草、金色狗尾草等。中文学名:小麦黄矮病毒中文学名:病为害部位:叶片、茎界: 病毒界为害症状 病毒简介传播途径发病条件 防治方法编辑本段为害症状小麦黄矮病毒病病株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 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 , 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 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病叶较光滑。发病 早植株矮化严重,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