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063241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第一章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第一节农村生态概述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教学重点: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教学难点: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课时数: 4课时教学内容: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二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2、 概括地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4 个时期:(1)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6 世纪以前)(2)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3)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50 年代)(4) 现代生态学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理论生态学根据生物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层次;根据生物类群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可进一步分为哺乳动物生态学、鸟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依据生物栖

3、息地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太空生态学等。 应用生态学则包括: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古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四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内容,特点,应用。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形成人类所需农产品的过程,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这种生态关系从农业生产开始之时就已被重视,在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的各种农书均有记载。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农业生态系统中

4、生物与环境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农业生态学着重从宏观方面研究农业生产,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实用性。(2)交叉综合性。(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农业生态学已广泛应用于农业评价、农业区划、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系统设计、农业发展研究、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而且正随着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拓宽。 / 1.2环境保

5、护概述自学目标: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及内容,世界环境纪念日的相关内容。自学重点: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内容。课时数:4课时自学内容:一 环境保护的含义二 环境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三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可划分四个时期:四 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五 世界环境纪念日第 2 章 农业生态系统2.1系统教学目标:了解系统的概念、性质和调控类型;教学重点: 系统的性质,系统的调控,系统的类型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

6、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特定的功能。二系统的性质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表现为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2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位置排列关系。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三系统的调控系统的调控是指调节组成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的条件和功能,以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整个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低效向高效发展的模式,它存在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在系统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

7、运行体制的调节作用系统调控的基础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系统的调控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特征:1联系性特征。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其中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2动态性特征. 系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因此发挥其资源优化与调节功能。3客观性特征.系统调控只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发挥作用,若无这种条件,其作用就不能发挥。四系统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机械系统与生命系统机械系统是指系统中的所有组分都是无生命的成分,又称物理系统。机械系统内不存在生物组分,或不具备生命现象。如一座大楼就是一个机械系统。生命系统是指系统中存在生命活动或具有生物组分。生命系统往往是由

8、生物与环境两大部分构成的。2.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内外存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的交流,即存在外界输入和对外输出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不存在外界输入和对外输出的系统。实际上绝对的封闭系统是不存在的,在封闭系统中,输出的部分作为输入返回系统,被称为反馈。2.2生 态 系 统教学目标: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结构及功能。教学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结构及功能。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综合体。简言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

9、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按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1 非生物组分(环境组分)(1)太阳辐射。是指来自太阳的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2)大气。空气是最重要的气体,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密切,氮气与生物固氮有关。(3)水。环境中的水可能以湖泊、溪流、海洋、地下水和降水等显而易见的形式存在。(4)土壤。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特殊环境组分,

10、不仅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储藏库,同时也是支持陆生植物最重要的基质和众多微生物、动物的栖息地。(5)有机物质。主要是来源于生物残体、排泄物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它们是连接生物与非生物部分的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2.生物组分(1)生产者。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等。(2)消费者。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食物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3)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它们之间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复杂关系和执行

11、一定功能的系统三 生态系统的类型1以环境的性质划分(1)陆地生态系统。(2)淡水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2以受人类干预程度划分(1)自然生态系统、(2)半自然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四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信息传递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调节作用,能量和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推动或调节物质运动,三者不可分割,成为生态系统的核心。2.3农业生态系统自学目标

12、: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自学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课时数:4课时自学内容: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三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1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循环的类型,物质循环的特点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类型,物质循环的特点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物质循环的类型1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1)地质大循环(2)生物小循环。2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1)气相型循环(2)沉积型循环。二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1库与流(1)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2)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13、称为流。2生物量与现存量3周转率与周转期4循环效率三物质循环的特点1物质不灭,循环往复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3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4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5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6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3.2 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了解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教学重点:了解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碳循环1 碳循环的途径碳循环的途径有三条。途径之一是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途径之二是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途径之三是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2碳循环的现状3与碳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二水循环1水的分布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咸水或淡水)、固

14、态(冰)和气态形式分布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几个贮藏库中。2.全球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在太阳能、气象因素、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不断进行大规模的交换,使自然界的水形成了一个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动态系统,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就称为水分循环。三氮循环1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环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四磷循环3.3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自学目标:了解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自学重点: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课时数:4课时自学内容:一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三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途径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

15、的生物与环境4.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了解生物的生态效应,掌握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教学重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 生物圈 地球表面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三圈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称为生物圈。二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环境就是生物周围的一切。生态学中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前者是指土壤、温度、水、光、空气、火等生态因子;后者主要指人工影响环境和人工建造环境。三 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1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也称李比希定律,是由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即每种植物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一种,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最小。后来人们把这种观点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