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614054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总分120分,其中卷面与书写共4分。2、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用黑、蓝水性或油性笔直接答在试卷上。4、主观题答题精彩或有创意奖励1分,全卷奖励分5分。总分一二三卷面书写复核人(一)(二)(三)一、积累(共24分)1、请仿照下面的写法,结合本次考试,为自己写一段鼓励的话。(4分)如果说考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你就是决胜千里的指挥官;如果说考场是一辆全速前进的汽车,那么你就是掌控前进方向的司机; ; 。2、默写。(6分,每空1分)几处早莺争暖树, 。 ,直挂云帆济沧海。折戟沉沙铁未销,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古往今来

2、,多少文人墨客涉足江河山川,留下诗篇万千,吟诵自然美景。请从你学过的古代诗歌中,默写出印象最深的两联: , 。3、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面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横线上写出所歌咏的人物,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位作者,默写出他作品中的一句名句。(6分)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秋风五丈原 作者简介:诗文名句:4、阅读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回答问题。(4分)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足球可是巴西的国魂。球员们沮丧、懊悔,他们准备承受球迷的嘲笑、辱骂。可是当飞机降落时,眼前却是另一种景象:总统和两

3、万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打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4年后,巴西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的冠军。在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人群中依然打着那条格外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前后两条同一内容的横幅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从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5、阅读下面的选文,给“金属玻璃”下定义。(不超过40字)(2分)一种新型“金属玻璃”目前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制成功。这个在科学界引起轰动的成果,出自两名华裔科学家之手。要了解“金属玻璃”,首先得了解什么是金属,什么是玻璃以及两者的差别。金属在从液态冷却凝固的过程中有确定的凝固点,原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晶体;

4、而玻璃从液态到固态是连续的变动,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即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因此,金属是一种典型的晶体材料,它的许多特性是由其内部晶体结构决定的;而玻璃却是一种非晶体材料,固态玻璃和液态玻璃内部原子呈无序排列。6、记者随机抽取了500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他们的通讯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请阅读此表,归纳出两点结论。(2分)调查对象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固定电话85.3797.3294.52移动电话12.5233.0697.46Email14.7854.9698.62书 信31.7130.5728.12二、阅读(42分) (一)(14分)1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2分) 率妻子邑人

5、来此绝境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惟吾德馨 惟: 陶后鲜有闻 鲜: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试分析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略思想,这些思想中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3分)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是什么意思?邹忌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采用这种劝谏方式好在哪里?(3分)。(二)(14分) 采蒲台的苇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的在苇里穿来穿去。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

6、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

7、持了它们的清白。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敌人在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的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枝插在孩子的裤挡里。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的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

8、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孙犁/文)1、本文从白洋淀的苇草写起,似乎漫不经意,闲话家常,实则紧扣题旨,字字珠玑。“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是“寄生在苇里的鸟儿”。人和苇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请你从全文出发,概括说明苇的品格和人的精神有哪些共同点?(3分)2、文章第四自然段写道“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你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3、文

9、章第五段结尾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其中“它们的清白”指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2分)4、文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读来具有“弦外之音”。请你具体解释,并指出该句在文章结构内容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5、试从文章的写法上对本文做些分析。(3分)(三)(14分) 书韵 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必须,“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

10、风流不辍,总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里的墙壁凿个小洞,借邻居的灯光来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读;车胤在夏天捉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南齐江秘,则携书上房顶,随月而观。他们俱以刻苦读书,取得成就。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从金庸的侠骨,琼瑶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马尔克斯的孤独,乃至泰山之巅,秋毫之末,南飞的雁阵,故枝的新叶,悱恻缠绵的少妇春梦,隽永曲折的真人妙谛,都是书世界的藏品。如唐诗宋词:唐代的环佩,宋代的衣裙,在字里行间轻灵飞动,一一读去,仿佛听到了幽远的天籁,看到了水月的姿影,人面桃花爱情三分色,才子边将潇潇千古;安详地枕在唐风宋韵里,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

11、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所以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谓之“读书有间”,即指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读书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如唐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悟出笔法而书益精工;吴道子因见裴将军舞剑变化无穷,联系到画里面,画更大进。读书,特别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悟性。读书还应“反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要温故而知新,就要回味。每读一次有新的收获与心得,有余音绕梁之绝响,有“食之毕而味愈浓,言犹

12、尽而意无穷”之妙不可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几本好书,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乃至生命。(吕宜鹏/文)1、根据第三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概括出两个关于古代勤奋读书的词语。(2分)2、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古代诗人的诗句,你想起了古代哪些诗句?请写出一句与之相关的诗词。(2分)3、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读书的韵味?(3分)4、从文中找出表示本文中心意思的句子。(2分)5、第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分析采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2分)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六段“读书还应反刍”“反刍”一词的理解。你读书有“反刍”的习惯吗?举例说说你读书的感受。(3分)三、作文 (5

13、0分) 提示: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不少于30行。 2、要真实、有个性地表达,凡抄袭、套写的文章要酌情扣分。3、文中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化名,以免透露有关信息,影响得分。题目一:人们常说“往事如烟”,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曾经的事或者人也就湮没在记忆的尘芥堆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值得永志不忘的往事啊:或欣喜,或难过,或开怀,或郁闷,或感动,或齿冷这镌刻在我们的脑海深处的一切的一切,或许正是我们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请以“往事非烟”为题,撷取你记忆深处最为难忘的几个片段,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二: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作文。“再难的事,一咬牙就挺过来了。”“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多走几里路,眼界就不一样了。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父亲的这些看似淳朴,实则睿智的话,抚慰、激励着对前途忐忑不安的儿子。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父亲,他用生活本身的哲思启发着儿子,而不是言语的说教;这又是一个懂得爱的父亲,把对儿子深深的爱埋藏在对他人生的引导激励中参考答案:一、1、略 2、略 3欧阳修 诸葛亮 作者简介:略 诗文名句:略 4、前一条鼓励巴西球员,输球不可怕,输球的噩梦一定会过去,胜利就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