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苏教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5967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苏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3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 答题纸交回。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祈(q)求 镌(jun)刻 绯(fi)闻 浑身解(ji)数 B塞(si)责 说(shu)服 癖(p)好 不着(zhu)边际 C琵琶(p) 巨擘(b) 劲(jn)头 量(ling)体裁衣 D咯(k)血

2、溃(hu)脓 档(dng)案 煊(xun)赫一时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面对南海问题,中国不逃避矛盾,但也不主动将矛盾升级。必竟与菲律宾、越南的摩擦不仅仅是考验中国的国力,而且还考验战略智慧和耐心。 B思念着的人,留恋着时光,像空气一样在我们身上转动漂浮,总在某个时刻顽皮地跳出来惹事生非,那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常常让人心潮澎湃。C在竞选过程中,一些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拢络人心从而赢得选票的做法,一些践踏民意的做法,是非常可耻的。D新时期报告文学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完整地审视和把握现实生活,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不虚美,不隐恶,揭示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3、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来到工作现场,唐东平自作主张,结果把事情办砸了。面对别人的不满和指责,他先是怒目而视,既而强词夺理,推卸责任,实在是不可理喻。 B在自主招生面试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出众的音乐才艺,评委们对一名90后能如此附庸风雅赞赏不已。 C. 为了保护中国渔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也为了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中国渔政船到钓鱼岛去执法是无可厚非的。 D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今后, 农业部门

4、将借鉴国外标志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志管理制度。 B金马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C过去五年间,重庆构建了“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实施“低 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健康状态。 D人们关注和观赏竞技赛事,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文化需求,其走 势必定是向上的,即便受赛事评价的影响而有所下落,也只是暂时的。 5阅读下面寓言,指出其寓意。(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

5、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6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快乐和悲伤是河流的两岸;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冷色和暖色的交织才成就画的璀璨夺目; , ; , 。痛苦并快乐着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人生。 7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 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5分)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应对: 二、

6、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

7、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

8、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

9、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

10、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8下列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 丰富起来的教育。 B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

11、育,这两种教育都无法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 B人文教育即人文知识的教育,如果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人性的因素就会受到遮蔽。 C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为前提的教育,相对于技术知识教育更重视 精神价值,重视对一个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重视人文精神。 D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10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有哪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大树和我们的生活周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

12、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表征。 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这样的名句,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13、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

14、,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的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