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花儿”的保护发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595212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花儿”的保护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花儿”的保护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花儿”的保护发展(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花儿”的保护发展作者:马骏王国林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9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类开展了一项最富有历史智慧、最明智的行为,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 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进行的保护工作。在对这些文化遗产的 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还不等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因为这两类遗产只要被列入保 护范围,政府和相关的机构予以足够的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 力,并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它们保护起来,让他们免遭人为和自然的破坏,

2、保护的目的基本上 就达到了。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是突出它的活态生存,强调它的时代传承性和以人为载 体的特性。当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强势文 化和潮流文化的冲击、文化的标准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优秀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呼唤文化的多样性,弘扬优秀的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良性的传承机制,保护好非物质 文化遗产愈显重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保护种类中,民歌是最具代表性种类之一。因为在人类的生产生 活实践中,民歌是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它能最真实地表达出劳动

3、者的情感、情绪与情思。世界 上无论哪个民族,她可能没有本民族的乐器、戏剧,但不能没有本民族的民歌。所以早在古代就 有了统治阶级搜集民歌以供了解民情风俗、考察政治得失的采诗观风制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其中的国风和小 雅的一部分,便是周朝廷的乐师到民间采风所记录整理的民间歌谣。自此民间诗歌被历代统 治阶级所重视,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歌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由民间艺术登入了大雅之堂,各民族的民歌成为了传承一个民族文化和 体现民族精神、信念、气质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区、不同民

4、族都创造出属于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的民歌。在祖国 大西北就盛行着一种最具浪漫情怀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民一“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 部地区的一种民歌,根据她们不同特点,“花儿”又分为河湟“花儿”(也称“少年”)、洮岷“花儿”和陇 中“花儿”三大种类。其中,河湟“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地区,有汉、回、 土、撒拉、东乡、保安、藏族(部分)、裕固族(部分)八个民族共同用汉语歌唱,并以其独特的诗 歌格律、丰富的曲调数量、多样的内容形式,成为“花儿”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歌。 洮岷“花儿”是流行甘肃洮州、岷州地区的一种民歌,陇中“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陇中南地区的一种 民歌。这两种“花儿”与其他地区、民族的民歌没有本质的区别,演唱民族基本是汉族,她们是河 湟“花儿”的姊妹艺术。“花儿”,对于生活在西部地区的人民真可谓是一部唱不够、说不完、写不尽的歌与诗。她是 四省区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些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人民的生命记忆,她传承着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