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评课稿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58968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虞美人》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虞美人》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虞美人》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虞美人》评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虞美人》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虞美人》评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虞美人评课稿虞美人评课稿今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优质课,三位老师的课教法不同,风格各异。潘老师所授的虞美人是一节新课改展示课,课堂上学生表现主动灵活,充满智慧。学生相互之间的质疑答疑,尤其显现了学生主动钻研、主动探究课文内容的能力。学生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点拨,对学生探究不及的地方形成了有效补充,既让学生茅塞顿开,又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对课堂的有效掌控以及老师的主导性。潘老师的课,是一堂成功的课改展示课,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时不敢放手的学生身上深藏的潜力。宜都一中郑老师讲授的是节选于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作者是司马迁。郑老师讲授的这一课,可谓大气磅礴。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将一

2、篇让学生头疼的文言文演绎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上教师紧扣文本,将项羽这个历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使得项羽这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地映入听者的脑海,尤其是项羽作为一世英雄的柔情、自负与慷慨任气分析得尤其令人震撼。在紧扣文本的同时,郑老师还将众多的文史资料驾驭得游刃有余,而又与课文内容糅合得浑然一体,体现了郑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王老师讲授的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一节课王老师对课文的朗读做了多重指导,充分体现了诗歌诵读体悟的重要性。对诗歌中1/4音乐描写的手法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将本文与其他描写音乐的名篇如琵琶行等进行了比较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常见描写音乐的手法如比喻

3、、夸张、侧面描写、以形写声、以声写声等方法的理解。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范读甚至范背,能够在朗读课文的方法上多加指点,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今天这三位老师所教的三篇课文,在意境上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其相似之处,虞美人是悲凄,项羽之死是悲壮,李凭箜篌引是悲凉。细究起来,这三种境界都与作者的身世紧密相关。李煜贵为一国之君,却沦为了可耻的阶下之囚;司马迁用满怀深情的笔触,不虚美、不隐恶、妍媸毕露地塑造了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应也寄寓了自己仗义执言却遭飞来横祸的身世之慨;以李贺年少即避父讳,终身无晋升之阶的绝望,轻快欢悦的曲子,绝难入耳,更不会入心,所以一曲李凭箜篌引凄寒冷艳,永成绝响。我以为一堂优秀

4、的语文课,要有作为师者的独立创见,这种创见要能显示师者的思想深度、审美情趣和开阔的视野。任何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质感。这种质感独特的异于其他作品的质感,正是一篇作品的灵魂,是其价值和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永恒的魅力所在。李煜虞美人的灵魂在于深情对故国沁入骨髓、流淌于血脉之中的深情。亡国后的李煜,对故国魂牵梦绕,声声追思,字字泣血。这种深情,对于千百年来的读者来说,是最打动人心的,但对习惯于让人臣服的封建帝王来说,却是最可怕最不能接受的。也许,这2/4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读到这首词作后要置其于死地的原因因为他看不到这个被他掳掠的亡国之君臣服于他的丁点希望。他意识到,这位亡国之君的深情不可移易

5、,他可以掳掠一个亡国之君的身体,但他征服不了他的内心。因此,相对于这种深情来说,任何表现手法都只是外壳,剥开层层外壳,最后你要涵咏他深藏的最可玩味的内核。同样是王者,同样是败亡,同样是深情,越王勾践将这种深情化成了满含机心的韬光养晦,化成了忍辱含垢的卧薪藏胆,化成了死而复生的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越王勾践在史册上书写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快意复仇故事。天性纯粹的李煜,为我们书写的是满含“赤子之心”的“天真之作”。而项羽,用他一以贯之的直率与坦荡,为我们书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项羽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任直与坦荡的悲剧,而这种任直与坦荡,应该有司马迁自己的影子。项羽之死,尽显其“生当作人杰,

6、死亦为鬼雄”的不屈风骨,这种风骨,与司马迁隐忍苟活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传世之作史记的形式不同,但本质相通。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司马迁为何会对项羽独含那一份深爱。一篇项羽本纪,写满了项羽的遗憾,但更写满了项羽的铮铮风骨和坦坦荡荡的心魂。同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通篇写的是音乐,这支曲子的灵魂写满悲凉,云颓不流,素女愁,芙蓉泣露,融冷光,逗秋雨,鱼是老鱼,蛟是瘦蛟,兔是寒兔,这悲凉的音乐之境不正如诗人短暂的人生却饱尝人世不平与坎坷的惨淡境遇吗?因此,悲凉浸透了这支箜篌3/4引,也浸透了诗人的人生。明白了这些,你才会明白诗人诗中的意象撷取为何那样奇谲,甚至诡异。这份奇谲诡异,并不阴森,相反它摄人心魄。而正是这份奇谲诡异,形成了李贺独具一格的浪漫诗风,使他以27岁的短暂人生,与27岁的王勃一样,却得以永垂青史。综上所述,抓住了一篇作品的灵魂,你才会抓住学生、抓住听者的心。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