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58745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时时刻刻都对置身其间的人发生着影响。尤其对于在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影响更大。中学时期,是人生旅途中立志向、打基础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从心理上说,他们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性走向独立性;从道德品质方面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些都揭示了环境影响的道理。“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语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

2、,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怖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些都无可辩驳的昭示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变得五颜六色,多彩多姿,环境的内含也随之丰富起来,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耳濡目染,不断地获得审美愉悦,身心得到陶冶和松驰,但一些负面影响也会随之而来。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家庭是中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然而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结构、家长的素质等无一不对中学生的成长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一、残缺家庭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自然竞争的经济允许并要求劳动力,

3、资金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交际的范围广、对象复杂等多方面原因,离婚率逐渐增加。然而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其心理、品质、性情不可能得到均衡的发展,这部分青少年自我封闭心理严重,易产生敌对情绪,他们敏感、孤僻、易怒、心理较脆弱,易产生冷漠态度,破罐子破摔现象比较普遍。如2009届的冯佳哲同学,生活在一个相当复杂的家庭环境法中,父母病异,爷爷奶奶也离异,姥姥姥爷也离异,他们又分别重组家庭,无暇顾及他的生活和学习,谁都不愿收留他,都想给点钱打发走他,久而久之,缺乏家庭温暖的他开始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搅在一起,出入游戏厅、网吧、歌厅、舞厅,甚至看通宵的录像,班主任工作没少做,可最后还是

4、因打仗屡教不改被劝告退。该生原本是一个聪明活泼的男孩,由于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弱,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自立意识不强、从而使上一代的悲剧也给自己带来了悲剧。二、家庭条件优越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家庭经济优越了,由于事务缠身、应酬繁多,花在孩子的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经济上的满足,不能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如果子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容易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久而久之,缺乏上进心,产生厌学情绪.前不久,看了一篇报道,一名在教师心目中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却怀孕了,究其原因,在学校他在各方面都很出色,可是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上获得荣誉,甚至在考试中得百分,家长都

5、会只顾数钱,非常冷漠,连句鼓励或赞扬的话都没有,缺乏关心的她,心里孤独,无处述说。于是跟班级各方面最差的男生走到了一起、致使怀孕。此事不能不令我们教育者深思。又如我校初三学生戈芮,家庭条件优越,该生从不学习,只会花钱,甚至在家中私自拿走2000多元钱,只是为了请同学、朋友吃吃喝喝。针对上述现象、教者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明辩事非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真才实学才是立足之本。父母也许能养你一时,却不能养你一世,靠山山会倒、靠父母父母总要老的,只能自己的路自己走。三、家长素质和文化层次的负面影响文化层次高的家庭往往对子女要求过于严厉,限制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逆反心

6、理。而文化低的家庭一方面总是对孩子寄予全部的希望,倾囊而出,但由于自身不过硬,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和风细雨的谈心少,忆苦思甜的对比多,有时会因恨铁不成钢,施以拳脚,加以棍棒,另一方面轻视知识、金钱至上,事事钱在先,不能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滋生出讲吃穿等铺张浪费等现象。甚至家长沉湎于赌博之中,不注意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我校初二学生王宇,父母整天以打麻将为生,麻将声伴她从小到大,家长从未关心过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由于不良环境的熏陶,使该生思想成熟过早,因迷恋上学校一名男生而离家出走。与其说王宇同学的出走是偶然的,还不如说是家庭发展的必然。四、隔代扶养的负面影响由于现在的孩子

7、多数是独生子女,甚至一家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于爷爷奶奶、孩子的出现无疑使他们产生溺爱的心理,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真可谓是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孙子,孙女的要求百依百顺,严格要求少了,盲目满足多了,甚至在孩子面前祖辈和父辈唱对台戏,使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甚至纵容孩子,长此以往,使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甚至自私自利,不合群等不良行为。上述的几种现象只是多年来班主任工作的一点积累,仅仅是粗浅的探讨,可能缺乏逻辑性和思维的方向性。而且上述仅是看到的现象,还缺少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希望大家给予补充。运用心理疏导法,化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既是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又是化解

8、人们心理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必须要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来解决。即使是对于成人,心理疏导法也仍然是解除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俗话说:心理问题,要用心来解决。心理疏导意在疏通情绪,引导认识。疏通情绪是为了理清思路,引导认识则是为了深化领悟。其上的是引导学生正面地、积极地看待自己经历的挫折和面临的困境,把它看作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挑战和契机,而不是回避、否定和曲解它。运用心理疏导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者必须要具有爱心、耐心、诚心、细心和虚心,否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一、心理疏导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

9、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教育,即通过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教育,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个性发展和提高其整体素质。我们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对初二、三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采用心理疏导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化解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1、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沉重的书包、繁多的作业、紧张的考试以及严厉的教师、唠叨的家长、竞争的同学,还有那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这一切使许多中学生心烦意乱、忧心忡忡,产生了不少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紧张、压抑。频繁的测验

10、、考试经常使学生处于极度紧张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2)急燥、焦虑。面临每一次考试,多数同学处在焦虑不安、顾虑重重的状态中,担心考不好怎么办。(3)内疚、自责。家长“望子成龙”和教师的“盼铁成钢”的迫切愿望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一份份不满意的考卷,学生不是责备自己“不争气”,就是埋怨自己“脑子笨”,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4)自暴自弃。这在后进生中表现尤为明显,他们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干脆破罐破摔。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1)自我猜疑、缺乏自信。(2)心胸狭窄,妒忌心强。(3)人际交往中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3、青春期的心理问题(1)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与

11、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偏激性之间的矛盾,较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向极端。(2)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矛盾。(3)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但却感情脆弱。(4)自我成长中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矛盾,出现了青春烦恼期。(5)性发育促使学生感情丰富,开始了模仿性的谈情说爱,即所谓的早恋。(6)是非观念的困扰。除上述几方面外,我们通过心理测试,对56份有效试卷进行分析发现:有55.36%的常年存在冲动倾向,遇事不冷静,不计后果;有20.8%的人分别存在自责、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主焦虑的现象。(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中学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中学阶段的心理

12、和生活的不断成熟,许多烦恼、焦虑、自卑等多种心理现象也随之而来,在学习与考试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学习与考试,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中学阶段是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时期,即所谓的心理断乳期,由于身体的一系列变化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2)现在的家长经济状况好的较多,而且家长的共有心理是自己学生时代条件不好,尽量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条件,让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正是这衣食无忧的生活,使他们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上进心,导致孩子物质生活充足而精神生活匮乏的现象。(3)现在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态度,或者是学习目标不能因实际情况而定,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家长望子成龙,希

13、望孩子一步登天,而忽略了孩子的实际水平,老师也同样存有这样的心态。(4)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使家长们迷失了方向。家长“向钱看”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使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5)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学生内部的激烈竞争,使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例如,初二三班有个同学,由于智商一般,加上小学基础没打好,而父母又望女成凤心切,给她施加压力,总在别人面前说孩子这不行那也不行,别人的孩子都比她强。久而久之,她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卑心特别强,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中,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行”。发现这一问题后,在每次活

14、动时,老师都尽量让她参加,多给她机会,只要在活动中有好的表现,就鼓励她:“你真棒!”两个月下来,她信心大增,参加活动的热情高涨,学习也有了进步。老师又与其家长沟通,让他们配合班主任工作,在家里多说鼓励的话。现在这个孩子又成了天真、活泼、好学的优秀生了。二、采用心理疏导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哈尔滨市十五职业中学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成立了课题实验组,于2001年6月开展了“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的研究。在职业高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学习基础差、自己智商不高等,而不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甚至家庭、社会也认为职高学生不会有大的发展和前途

15、。在学生当中,大部分人心里充满矛盾、困惑,有些学生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对于这种情况,学校抓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契机,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以达到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自我,理解他人,适应社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制力,努力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通过90项内容,测查8种心理状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个实验班40名学生,每人建立一份心理档案。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不定期进行整体咨询和个体咨询,并设立了个人咨询、集体咨询记录本。四是进行学生心理

16、测验。为了深入掌握学生的较深层心理问题,又进行了一次“气质测定”,“性格内外倾测量”。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和方法,特别是心理疏导法,我们有效地化解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达到了实验的目的。现举几个案例加以证明。案例一:消除抑郁自卑自然情况:女学生王,身体矮小、瘦弱,父母是农民,家境贫困。具体表现:经常独处,沉默寡言,见到老师和同学喜欢躲避,尤其是记忆力不好,所以学习成绩不好,她经常忘记带应按时交的费用和作业本等,教师布置的任务经常忘记,要求背诵的课文也背不下来。为此,她很苦恼,认为自己的脑子可能是有病。班级的活动不愿参加,有几次见到她一人在扫除。在“心理健康自评”测查中,抑郁程度属中等,气质是粘液质和抑郁质的混合型,性格类型属内倾。心理分析:脑子有病要经过医生检查确定。体检结果证明脑子没有病,所以这是一种疑病心理。有病态的心理抱怨自己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