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58340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说的演变()“词类活用”一词的提出。1.提出者。对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全面地作了揭示的首先是马建忠。他于1898年出版的 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在语法史上的功劳是不能磨灭的。马 氏文通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论述,用的术语不是“活用”而是“假借”。虽然也不是 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章节谈论,但是把分散在有关章节中论及的部分 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马氏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他把词类活用概括为五个方面: 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代词、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副词;

2、动词、副词、名词、介词活用为连词,动词活用为介词。但马氏并没有提出“使 动”和“意动”用法。然而明确地把词类活用作为一个有概念性的专门术语,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 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词类活用作为一个专门问题集中地加以条分缕析的是 陈承泽。他于1922年出版的国文法草创比较明确、系统地论述了词类活用。 他认为:“凡一字只有一质而可数用者,从其本来之质而用者,谓之本用若 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他在分析庄子德充符中“人莫鉴于流水而鉴 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一句时,认为“止水”的“止”居于定语的地位,是静字(即 形容词);“唯止”的“止”居于主语的位置,“众止”的“止”作宾语,两个“止”皆“泛

3、 论一切不动之形”,所以是名字(即名词);“能止”的“止”有“使然之意”,带宾语, 是及物动词。它们都和“止”的本用是“自动字”(即不及物动词)不同,因此这四 个止“皆属止之活用”。基于这一想法,他把词类活用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动 词(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副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 和意动用法)、副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使动用法;副词活 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2沿用情况。词类活用的提出非一时之事,而是经过语法界长期研究才得到的。早在唐代孔颖达的注疏中就体现了词类活用现象。鲁颂泮水中:“永锡 难老”孔颖达疏:“难老者,言其身力难使之老。”“老”即“

4、老之”之省。再如诗经豳 风七月中:“蚕月条桑”孔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孔疏用”条其桑而采之”注译“条桑”,可知“条”用作动词。再如论语季氏中: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疏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 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这句话交代了 “来”字的使动用法。南宋著名诗人杨诚斋有“实字虚用”的说法。他说:“诗有实字,而善用之者 以实为虚。杜云: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老字概用赵充国请行,上 老之之老字。”他这里说的“虚”,不是今天说的虚词,而是含有虚活的意思。 从举例来看实字虚用的“老”字,就是今天说的形容词用如动词,是词类的一种活 用。明朝也用“实字

5、虚用”的说法。费经虞说杜甫诗甸于能渠细石,吾亦清泉啲 “渠”和“沼”是“以实字作虚字用”(雅论卷十二)。他这里说实字虚用的“渠”、 “沼”,是今天说的名词用为动词,也是词类活用的一种。至了清朝,不沿用“实字虚用”的观点,而且,提出这是“死字活用”的观点, 即直白地使用了“活用”的术语。黄本骥在痴学卷六中说:“昌黎若寒诗:六 龙冰脱髯。寄李大夫诗:无因帆江水。冰字帆字,皆以实字虚用,死字活用, 作去声读。”这里说实字虚用、死字活用的“冰”和“帆”,亦即今天说的名词用为 动词,他已经用“活用”的字眼了。然而对“实字虚用、死字活用”这种现象说得比较详细的是袁仁林。他在虚 字说中说:“实字虚用,死字活

6、用,此等用法,虽字书亦不能遍释,如人其 人,火其书,庐其居、生死而肉骨。土国城漕之类,上一字俱系死实字, 一经如此用之,顿成虚活,凡死皆可活,但有不用之时耳。从其体之静者,随分 写之,则为实为死;从其用之动者,以意遣之,则为虚为活,用字之新奇简练, 此亦一法。然其虚字活用,必亦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袁 仁林不但指出了词类活用的现象,而且提出了上下文之说。他认为词类活用只能 从具体的上下文去辨认,离开了上下文便无从知道。当然,上面所说的对词类活用的一些看法是比较零碎的,未成体系的,但对 “词类活用”说的提出及以后的演变发展到成为古汉语的一种语法体系则起到了 不可泯灭的作用。3.

7、成为古汉语语法现象之一。“词类活用”说问世以后,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多数学者是表示赞同的, 因为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从纵的方向看,从先秦到明清的文言文 中都有词类活用现象;从横向看,经史子集各类古籍中词类活用随处可见。因此 词类活用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们也不断对这一学说加以修 正和规范。如今,“词类活用”说已经成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并 被介绍到古代汉语的教学中。(二厂词类活用”说概念的确定。什么是词类活用?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定。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是这样阐述的:“在古代汉语里,其词 属于某一类词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

8、定的分工但是,在 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 习惯而灵活运用。”他把词类活用分为以下几类: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 动用法;动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郭锡良先生在他的古汉语讲义中阐述得更为明确:“在上古汉语里,某 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 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他把词类活用划分为四类: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 动用法;动词作状语。(删去了名词作状语)王宁编的古代汉语中将词类活用这样定义:“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按照一定的语

9、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他把词类 活用划分为五类: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由此可见,“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具体的运用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 临时改变其意义、词性和语法功能,即甲类词当乙类词使用。这是目前语言学界 比较一致公认的“词类活用”的概念。二、词类活用的应用情况及意义(一)词类活用的应用情况。词类活用是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它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古籍的阅读当中。在 阅读过程中,运用词类活用来扫除阅读障碍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一语法体系发展 至今已作为古文学习的重要一环,而且纳入了高考的范围之内。因此,词类活用 在使用过程中

10、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划分标准。下面介绍一下目前公认的词 类活用的划分种类及辨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 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这里的“质”,当“做人质”讲。(2)秦师遂东。(左传僖公十三年)这里的“东”,当“向东进发”讲。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

11、词短 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如:(1)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离骚涉江)(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 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马、臣嘟是宾语,“步、私”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 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史记荆轲刺秦王)(2)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左 传曹刿论战“乃、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鼓”都活用成了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

12、规则使用,并 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1)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 记陈涉世家(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苦”原本是形容词后面带上了“秦”作宾语,就活用为动词。“急”也是同样的 道理。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名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 表示出具有该性状的事物,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 韩、魏、燕、楚、齐、赵、宋、卫、

13、中山之众。(贾宜过秦论)“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 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4名词作状语:用名词的形象特征去修饰后面的动词使名词带了副词的性 质,这就是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表示方位或处所。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 矣。”(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前”修饰动词“曰”,表“上前说”。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国语勾践灭吴“庙”,表“在庙堂上”。(2)表示工具或依据。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4、(贾宜过秦论)“席”修饰后面动词“卷”,表“用席子卷”。 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间”,表“从小路走”。(3)表示比喻。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宜过秦论)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王勃滕王阁序“雾”,表“像雾一样”;“星”表“像星一样”。(4)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隶”,表“像奴隶一样”。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客”,表“像客人一样对待”。因此,判断一个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 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作状语,否则就是主语。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

15、的人 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宜过秦论)“弱”,表“使削弱”。(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聊斋促织)“高”,表“使高”。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 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下”,表“使放下来”。(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王”,表“使做大王”。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 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美”,表“认为.美丽”。(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少”,表“认为.少”;“轻”,表“认为.轻”。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