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57599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资料仅供参考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课程代码:00814)考试大纲目 录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第一章 先秦文艺思想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尚书尧典第三节 论语第四节 墨子第五节 老子第六节 庄子第七节 孟子第八节 荀子第二章 两汉文论第五章 概述第六章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章 毛诗序第八章 礼记乐记第九章 法言吾子第十章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第十一章 离骚经序第十二章 论衡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曹丕第三节 陆机第四节 抱朴子钧世第五节 宋书谢灵运传论第六节 文心雕龙第七节 诗品序第八节 文选序第九节 金楼子立言

2、第四章 唐宋金元文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王勃集序第三节 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第四节 诗格第五节 戏为六绝句第六节 诗式第七节 韩愈第八节 董氏武陵集纪第九节 与元九书第十节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第十一节 司空图第十二节 欧阳修第十三节 苏轼第十四节 词论第十五节 白石道人诗说第十六节 沧浪诗话诗辨第十七节 心境记第十八节 论诗三十首第五章 明清近代文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诗集自序第三节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第四节 四溟诗话第五节 童心说第六节 曲律第七节 袁宏道第八节 序山歌第九节 读第五才子书法第十节 读三国志法第十一节 王夫之第十二节 闲情偶寄立主脑第十三节 原诗内篇第十四节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第

3、十五节 复鲁絜非书第十六节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第十七节 书汤海秋诗集后第十八节 人境庐诗草自序第十九节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二十节 人间词话三、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1:古代文论名篇选读精读篇目附录2:题型举例 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

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 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

5、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识记: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简单

6、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综合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1、 先秦文艺思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 概述识记: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经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诗言志”;4.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因此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7、。”此即“采诗观风”说;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第二节 尚书尧典识记: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领会:诗言志 第三节 论语识记: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5.不学诗,无以言; 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领会:1、兴观群怨;2、文质彬彬;3、尽善尽美; 4、辞达;5、思无邪。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

8、式的关系。第四节 墨子领会:1.非乐;2.三表法。第五节 老子识记: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六节 庄子识记:1.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领会:1.解衣般礴;2.心斋、坐忘;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第七节 孟子领会:1.知言、养气;2.以意逆志;3.知人论世。第八节 荀子识记: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领会:

9、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简单应用: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第二章 两汉文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两汉文论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两汉文论的主要内容及各文论家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毛诗序所体现的汉儒文学思想及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 概述识记:1.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把学术著作称“文学”;2.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3.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4.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5

10、.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6.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7.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并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8.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的。第二节 史记太史公自序识记: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背诵“昔西伯

11、拘”至“述往事,思来者”。领会:发愤著书。综合应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第三节 毛诗序识记:背诵“诗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风俗”。领会:1.诗大序;2.六义;3.发乎情,止乎礼义; 4.变风变雅;5.主文而谲谏。简单应用:1.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2.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综合应用:从对“诗六义”的阐发看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第四节 礼记乐记领会:1.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2.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第五节 法言吾子识记: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领会:1.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2.雕虫篆刻。第六节 汉书

12、艺文志诗赋略论识记: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领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第七节 离骚经序识记:作者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领会: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第八节 论衡识记:作者王充,东汉思想家,其论衡思想核心是“疾虚妄”。领会:1.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的推崇;2.王充对“文为世用”的看法;3.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原因,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声律论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曹丕的“文气说”;理解陆机关于文学创作过程以及想象、灵感的

13、论述;了解“四声八病”说;掌握刘勰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心物关系、情理与文采及文学鉴赏和批评等问题的看法;理解钟嵘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批评的标准等论述及“滋味说”的内涵。(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 概述识记:1.魏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时代;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2.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流变论、声律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3.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其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4

14、.陆机文赋是中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经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雅、妍五种审美标准;5.挚虞文章流别集选录战国至汉魏文章,分体纂辑,并附评论,论及各体文章源流演变;后人将所附评论结集单行,题为文章流别论;6.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7.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宫商”来类比声律中的“清”与“浊”;8.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鉴赏;9.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章学诚称“文心体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