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57195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小学学校制度构建步骤初探 学校制度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校由传统的单一角色向现代功能多样化定位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制度构建步骤的科学性也是影响学校制度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学校制度的构建步骤,作初步探讨。 学校制度的构建是学校制度建设的起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成立起草小组 学校不能简单地把拟建制度的起草任务分派给某行政部门。因为学校行政部门人员不能掌握较全面、较充分的信息并且利益决定立场,这就易造成起草的制度忽视一部分人的利益,缺乏

2、全面性和合理性,存在利益分配失衡,不科学、不公平的问题。 学校应根据拟建制度的主要涉及人员、职能、制度内容等情况,确定起草小组成员。起草小组成员可以是学校行政部门人员、学生、教师、有关社会人士等。这可以使起草小组掌握的信息更充分,考虑得更全面,从而使制度的制定更科学、更公平。同时,这也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二、调查分析 充足有效的信息是构建科学、公平制度的保证。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研究、兄弟单位调查、制度可能涉及的人员调查。 1文献研究 通过阅读拟建制度方面的政策文件、研究成果,了解拟建制度方面的共识观念、做法及其发展趋势。 2兄弟单位调查 在相似问题上,看别人是怎样做的。

3、兄弟单位的选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标杆学校。这些学校在很多方面做得很成功,很多做法也都是通过多次研究、论证、修订形成的,代表了一些问题的先进解决思路,甚至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实践趋势。通过标杆学校调查,有助于帮助学校在制定制度时把握正确的方向。另一类是发展情况相近的学校。标杆学校的做法虽然好,但是与标杆学校有差距的事实决定了学校只能了解,不能照搬。要想增强经验的可模仿性,就必须到发展情况相近的学校调查,这些学校可以提供很多的实用经验,由于发展情况相近,可借鉴性很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制度可能涉及的人员调查 这个调查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是按角色调查。调查不同的岗位角色人员。二是按经济收入群体调

4、查。相对于整个单位的收入水平而言,一个单位的职工收入,一般可以划分为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学校在进行调查时这三个群体都要涉及,这样搜集到的信息才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三是小团体人员调查。不可否认,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小团体,这些小团体有着共同的立场观点和利益诉求。让其服从、服务学校“大局”的有效做法之一就是在制定制度时了解它,通过利益分配兼顾它,最终实现引领它的目的。 此外,在必要的时候还应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拟建制度的立场和态度(同意还是反对)?同意什么?反对什么?调查方式可以是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设征求意见箱等。身处工作基层的人,对于学校内、外部

5、环境都积累了大量的直观感悟,这些丰富、鲜活的感悟,体现了群众的智慧。蕴藏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经过这个“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过程,学校才可能提取到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制度理念。通过多方调查,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拟建制度方面的实用经验、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办学思想,整理、加工出拟建制度的新理念,形成拟建制度的具体管理思路。 三、撰写制度文本 此步骤要求把提炼、归纳出来的制度新理念、管理新思路用规范、简明的制度文本表达出来。只有学校制度文本的表述是明确的、规范的,人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制度的要求,并作出恰当选择。如果学校制度规定模棱两可,那么衡量和评价相关人员的教育行为就会付出

6、较高的成本,而且容易滋生投机行为,带来制度执行中的争执和讨价还价。 因此,在撰写学校制度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法性 学校管理者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在教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都不能与上述法律政策相抵触或发生其他变异或突破。同时,合法性原则还要求学校在制度的制定方面,遵循合法的程序。如,某中学规定:“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手机响铃者罚款50元。”罚款属于行政处罚。我国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第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

7、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学校既不是行政机关,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无权对教职工实施罚款。 2重视制度的道德要求 学校制度要体现先进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准则,最大限度地促进入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构建学校制度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公正性 这种公正既强调机会均等,又强调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学校制度要体现公正,在构建学校制度过程中,就要注意贯彻四个具体原则,即保证原则、事前原则(机会平等)、事后原则(按贡献分配)和调剂原则。保证原则侧重于从底线的意义上保护所有

8、成员的基本权利。事前原则侧重于机会的平等,同时也兼顾先赋条件的存在,以充分开发所有成员自身拥有的潜能,进而从总体上激发学校的活力,促进学校目标的实现。事后原则侧重于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配,以体现每个成员的具体贡献。调剂原则侧重于从学校整体的层面出发,在一次分配后,在一定范围内,对利益格局进行局部调整,以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2)人本性 人本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把人当作人和使人成为人。在教育活动中贯彻“把人当作人”的精神,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这是对学生作为独特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尊重学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一切合法权益,包括受教育权、人身安全不受侵

9、害权、个人隐私权、发展权等。第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特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摒弃任何形式的侮辱学生人格的言行。“人,只能按人的方式来把握”,否则,教育将沦为“非人”的力量,成为人性发展的桎梏。第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个性发展的独特要求。学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独特的规律,而且每个个体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个性发展的独特要求是人本?的深层次体现。第四,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这是独立主体之间应有的交往方式。它要求 教育者要能够“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

10、的关系在教育领域的展现。其次,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关心学生。这种关心应是着眼于“整体人”的关心。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到教育中来的,教育者既要关怀他的肉体,又要照料他的灵魂;既要关怀他认知能力的提高,又要照料他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既要关注他眼前的生活状态,又要照料他未来的可能生活。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对人类充满关切之情的“精神优美”的个体。 “使人成为人”是教育必须努力践行的人道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教育要践行“使人成为人”,就必须赋予个体充分的自由,珍视他们发展的主动权,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生命舒展、涌动的开放、多元和相对宽

11、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目标的较高境界,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 (3)发展性 学校制度建设应体现促进个人发展和关注社会进步的基本精神。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中心位置,同时,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积极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平台,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要有一定的弹性 这种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定范围内设立多选择的遵守制度的方法,给制度执行者一定的选择权。好处是:便于制度执行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同时在让制度执行者选择的时候,也意味着给了他选择权,有利于提高他“照章办事”的满意度。二是设置

12、必要的裁量权。允许制度执行者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量刑”幅度。好处是:便于克服制度“刚性”特点带来的不足,使制度执行者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恰当处理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的关系。三是保留最终解释权。制度设计考虑得再周全,也会有预料不到的情形。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把这些预料不到的情形考虑进去,保留最终的解释权。如,“本规定的解释权归教学处”。 4要符合校情 学校要以本校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为依据,从学生、学校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出与学校发展现阶段相适应的、凸显本校特色和特点的制度。从学校发展的规律分析,学校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因此也要求有不同的制度与之相

13、适应。从学校自身看,不同学校的生源情况、师资队伍水平、历史传统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问题,不考虑本校发展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甚至照搬其他学校的制度,就容易产生南橘北枳的结果,难以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从现实看,任何适用有效的制度都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的需要制定出来的,而不是照着别人生搬硬套制造出来的。它既体现了民主化、公正性这种制度的普遍性内涵,又是基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特点。 5重视全员讨论 在草案的讨论环节要重视全员参与。全员主要指即将受拟建制度影响的人群。因为制度建设并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事,所以只有实行民主,广开言路

14、,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智慧,好的制度才能被发现,科学完美的机制才能得以创新。 在学校中一个特别不容忽视的群体就是教师,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制度推行的成败。但在实践中,很多学校制度变革设计方案忽略了教师的参与,“其目的似乎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是向他们提出的,而不是和他们共同提出的。这种专家统治论的家长作风是由于他们不信任教师,所以反过来引起了教师对他们的不信任。总之,教师们并不反对改革,他们反对的是别人把改革方案交给他们去做的那种方式”再者,学校制度变革方案虽然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论的基础上,但教师常常认为新制度所设想的条件和教师所面对的情境完全不同;学校制度尽管会对教师有利,但并不能明确到

15、具体的某个教师是否因此而获利;学校制度变革也不能清楚地规定个人付出量,面对变革,教师付出的不仅有金钱、时间、精力,还有在变革背景下自己职业声誉的未知性等。因此教师容易倾向于反对变革。所以,让教师参与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重视让受拟建制度影响的人参与草案讨论、修改,有四点好处:一是有利于提高这些人日后参与推行新制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全员参与会促使人们产生新观点和信息,这些增加了的信息会增强变革的有效性;三是参与能够建立起这些对制度变革的认同感,这样,变革才能够成功地完成;四是通过参与,可以让人充分了解新制度的本质和预期结果,既有利于减少人对新制度的恐惧,也有利于破除关于新制度的谣言。 四、充分审议,民主表决 这里的“充分”主要是指三点:一是提供给审议者看制度草案的时间要充分。现实中常常看到。一些学校提交教代会讨论的制度,一般是在教代会召开前一两天或者召开时才发到代表手中的,审议者看草案的时间很仓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十五条规定:“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参照此规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提交教代会、相关部门、相关会议审议的制度草案可考虑至少提前两周发给相关人员,使之有充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