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文档(3)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56826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家傲文档(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渔家傲文档(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渔家傲文档(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渔家傲文档(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家傲文档(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渔家傲导学案学习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2.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3. 品味赏析。相关链接【词】1词的定义。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2词的分类。小令;中调;长调3词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拒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

2、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一.导入课文二.品读课文(一)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 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 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 (生品评:.)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

3、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我看见了一幅_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补充材料: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连南飞的大雁都

4、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

5、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6.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7.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中感受到_(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 )(人不寐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 )(白发夫泪 悲怆 苍凉 壮志难酬 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

6、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补充材料: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

7、是本词的名句。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8.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三)拓根据你对词的理解 领悟,品味渔家傲。(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

8、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示例一:“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示例二:“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示例三:“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示例四:“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示例五:“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

9、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示例六:“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练习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_。“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

10、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答:_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答:_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_。文化积累:“衡阳雁去”指:_“燕然未勒”指:_参考答案:异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一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1

1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二积累写大雁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灏黄鹤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