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56287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第卷 阅读题(70分)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跟帖文化”的长与短 张颐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跟帖文化”开始流行。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谓“跟帖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跟进点评的一种文化现象。“跟帖”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这种跟帖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现在网络讨论问题,往往是由纸媒先“爆料”,抛出一个话题,然后网上的“跟帖”再反应。“跟

2、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跟帖”有点像传统的“评点”,往往只是一两句话,点明自己对于上面正文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激起互相讨论。这些跟帖往往是口无遮拦,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跟帖”无需署名,几乎不必为言论负责,基本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并不是在新闻报道发表或者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大量的跟帖形成了一种让任何人忽视不得的网络“公意”之后, 一个“事件”就突然被凸现了出来。“跟帖文化”最好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色,也给了原来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向社会发言的机会的人一个最好的机会。现在的“草根”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跟帖”浮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显示了任

3、何人不可小觑的力量。“跟帖文化”的特色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瞬间性,也就是在新闻或者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会有反应:好恶是非的判断,道德高下的评判。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原来仅仅靠电视和纸媒难以传播的事情,今天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会迅速变成人难以控制的影响。其次是直觉性,网民的判断并不是依赖全面资讯的理性分析,而是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的推断。第三是群体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匿名跟帖谁也不会注意,但一旦形成来势汹汹的“公意”潮流,而且被视为“民意”,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跟帖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也是公众发表意见的一个渠道。它当然也就是一种另类的舆论监督,让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毛病在这种看起来

4、虚拟却又有许多现实性的“公意”之下无所遁形。对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跟帖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往往大家慷慨激昂了半天,原始的事实却没有根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义愤,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这其实也给某些人刻意地误导公众的情绪带来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使得公众理性讨论问题的空间缩小,往往两种或多种意见不可能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世界上许多事情是非并不那么分明,价值有正负两面,牵扯面广,而且很复杂和很难处理。“跟帖文化”在这时候就往往具有负面的作用,它经常会压抑不同意见,让心里有自

5、己另外想法的人看到势头不对就噤声不言。有些观点和问题其实是值得更加理性地认知和讨论的。但不同意见一旦变成了“跟帖”抨击的对象,往往就遭到道德的讨伐,最后消失。结果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为“跟帖”的痛斥而消失。同时由于“跟帖文化”的草根性格,草根网民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就依靠拉高道德上的尺度来显示自己发言的合法性和力度,使得发言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些纸媒也难免由于这样的声势而跟进,使得理性探讨的空间被压缩,使得更多可能有专业意见或其他看法的人被“震慑”而选择沉默。最近许多人批评 “跟帖文化”是“网络暴力”,此说过于偏激,但也确实反映出 “跟帖文化”明显的弱点。(有删改)1.下列关于“跟帖

6、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跟帖文化”是网民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 用简短的语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B.“跟帖文化”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它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互动平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C.“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虽然可以激浊扬清, 可以臧否人物和事件,但纸媒的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D.“跟帖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瞬间性、直觉性特点,又有群体性、草根性特点。2.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是(3分)A.跟帖往往在新闻或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出现,而且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

7、响力。B.网民往往难以对事情的真相进行全面了解和理性分析,而是仅凭感觉和经验推断就轻易跟帖进行道德评判,容易被人误导。C.网民非理性跟帖压缩了公众理性讨论的空间,使得不同意见在网络上很难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有的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D.草根性出身决定很多网民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网民经常将言语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党同伐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在讨论时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容易激起互相讨论。B.在“跟帖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需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而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或发表

8、文章很难达到这一效果。C.“跟帖文化”能够针砭时弊,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丑恶现象无所遁形,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D.网络“跟帖”形成的群体性力量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声势,会迫使一些持不同看法甚至有专业意见的人选择沉默,也会吸引一些纸媒关注和跟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青衫海津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见到的男子,早已失去了书香熏染出的儒雅与温和。在我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那飘逸的青衫,我们身边的人,再也不见了那种诗情的洋溢。不见了青衫的时代,仿佛空气中缺少了一种成分,总是让人觉得有一些枯燥,有一些乏味,有一些沉闷。我对于青衫的怀想,其实并不仅仅

9、是因为那种服装的款式。我一直执著地认为,那简洁流畅的青衫,就是莘莘学子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舍学馆之中,那些翩翩的身影,总是在岁月中浓来淡去。青衫的背后,深藏的是浩繁的书卷,是满腹的经纶。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以简洁豁达的方式表达出来,总是以优美浪漫的形式呈现出来。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青色是一种不好确定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也有人说如果有一种颜色让你分不清是蓝色还是绿色,那就是青色了。我想青衫的青色还包括了黑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这样复杂地呈现出来的带有文化意义的青色,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著与稳健。一袭青衫,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

10、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青衫是文化的,它昭示的一切,来自十年寒窗、秉烛夜读之苦。苦虽苦矣,但是,苦中之乐,自有个中真味。且不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判断,也美若虚幻。夜深人寂,有红颜相伴,素手秉烛,红袖添香,即使读遍经史子集,又何苦之有呢?更何况还有心中那座黄金屋,在远方熠熠生辉,耀人眼目。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君子必定有德才兼备之品。德与才的统一,是传统文人的完美追求,它氤氲成一种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撑起一座精

11、神大厦。尽管有些沉重,但岁月,总会留住那些风景。我记起韦尔乔的一幅画,画中一个穿长衫的人,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另一个穿长衫的人,则平静地为他扶着脚下的凳子,整个画面气氛宁静而安逸。这一切仿佛都很自然,穿长衫的人生死竟如此从容。是谁垂下的绞索?在绞索上结束的是什么?我想,那两个人身上穿着的长衫,一定是青色。那些穿青衫的人都已经逝去了,青衫也在岁月中沧桑老去,如一缕袅娜的青烟,在我的心里,如梦似幻,散而不去,淡而不绝。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衫是古代文人所穿的一种服装的款式,它在作者眼中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含有中国文人淡定超脱的精神内质。B青色之所以

12、有文化意义,是因为它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着与稳健。C“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这个“相”指的是留住的那些“风景”。D这篇散文对青衫的内涵作了多方面的解读,表达了对青衫的留念和深刻的理解。5.作者说:“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为什么说青衫是“简洁”与“优美”的?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6分)6.文中插入写韦尔乔的一幅画有什么作用?(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

13、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

14、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

15、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遇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