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547222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论述题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

2、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

3、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区域性。 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

4、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现代人文地理学: 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

5、会化、应用化趋向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有哪些流派?德国地理环境决定论 拉采尔 区域学派 赫特纳 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景观学派 施吕特尔 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法国人地相关论 维达尔.白兰士 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法国学派特别重视小区与研究,重实实地考察 英国政治地理学 麦金德 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美国 地理环境决定论 森普尔和亨丁顿 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文化景观派 索尔 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区域学派 哈特向 他

6、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个地方之间的变异性的科学俄国 经济学派 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 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合研究。地理学派 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 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有哪些?各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评价。 环境决定论核心思想: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评价:他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可能论核心思想:强带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创造力评价: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

7、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但他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能力。 适应论核心思想:强带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评价:该理论已经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生态论核心思想: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评价:生态学概念的引入,是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元论观点。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生态学为人类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模式,使其研究个科学化. 环境感知论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8、他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评价:(将行为心理学运用到环境感知论中)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透彻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且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境后果的倾向。为人地之间的协调和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 文化决定论核心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评价: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俯首听命的。在面临新的人地问题时,人们总是从传统习惯和文化习惯之外去寻找解决方法,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文化

9、对人类的行为规范是具有条件的,当人们在生命钱挣扎而加速生长环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他的支配作用。 和谐论核心思想:人地关系应当和谐评价:“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对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的概念?类型?各类型区别与联系? 文化区-人文思想的空间表征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有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内缺乏形式文化区

10、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联系:三种文化去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扩展扩散:指某文化出现后,通过其居民,向四周不断的传递,辐射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的过程。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的差异性、主要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导致文化扩散。特点:文化保持原汁原味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速度快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含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

11、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的内容?概念?结构?文化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财富的总和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基础性(经济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时代性(社会性)变化快制度文化: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对既得利益而言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

12、规律精神文化:内涵:文化的核心层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形成,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民族性格。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第四章1.世界人口增长呈三个阶段: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生产和活动及其性质:狩猎采集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性质决定了当时人口增长受到种群规律的强大制约。 人口特征: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分布:大分散小聚居人口迁移扩大范围如亚洲的蒙古人,沿白令海峡冰桥到达美洲形成黄种人的分支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高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的波动状态出现定居的村落劳

13、动分工手工制作业的发展及社会阶层的分化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特征: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高人口出生率有上升向下降转变人口增长的幅度明显增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人口移动规模大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虽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势头减缓,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人口仍将持续增长虽然很多国家力图控制人口增长,但人口增长率下降并不快虽然世界人口的死亡率总体水平较低,但不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人口移动规模将近一步扩大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在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过度。人口转变模式旨在解释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及其引

14、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政府对发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人口转变理论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现代阶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化分为三个阶段(高低高、过渡阶段、低低低)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有限布莱克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减退阶段(绝对衰减阶段))人口转变模式(区别与联系)由于不同国家人口发展背景不同,虽然人口转变总的方向是一致的,演变的过程却各有特点。具有带表性的人口人口模式 西北欧模式最早并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的过程,即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该百年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

15、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自然平稳缓慢的下降,整个人口转变历程历时长达一个多世纪日本模式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世纪大体上均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属于早期扩张阶段,二战期间人口增张放慢,战后又进入生育高峰期,1948年率先颁布了优生法,不就大规模推行计划生育,20世纪07年代,后期扩张阶段,80年代低位静止阶段。201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模式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中国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位静止的原始型。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剧降.1907年中国人口属于早期扩张阶段。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迅降,死亡率相对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