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545388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3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题:计算分析沥青路面设计时应力指标(剪应力、拉应力)与应变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路面结构类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与指标类型选择的关系。应力、应变指标间关系在沥青路面设计中,首先是计算路表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弯沉值ls应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ld,同时验算轮隙中心或单圆荷载中心处的层底拉应力m,m应小于或等于容许应力R。应力应变应当满意广义胡克定律:r=1E(r-t-z)t=1E(t-z-r)z=1E(z-r-t)rt=1Grttz=1Gtzzr=1Gzr由前三个式子可得,正应变不是仅由对应的正应力引起的,是由三个方向的正应力共同确定的,但它们的权重不同。三种

2、典型路面结构设计选取的指标类型分析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分在于所选用基层材料不同,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也仅在于基层模量不同。为了简化问题,精确分析路面结构类型与指标类型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三种典型的路面结构,以代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了便于比较,三种典型结构所选用的面层材料、土基材料均相同,层间接触状况及各层厚度也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分在于基层模量。详细的结构设计方案与力学参数如下所示:柔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及材料参数材料名称厚度/cm抗压回弹模量/MPa泊松比层间接触SMA-13414000.3完全连续AC

3、-20612000.3完全连续AC-2581000.3完全连续级配碎石402500.35完全连续土基400.35完全连续半刚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及材料参数材料名称厚度/cm抗压回弹模量/MPa泊松比层间接触SMA-13414000.3完全连续AC-20612000.3完全连续AC-2581000.3完全连续水稳碎石4020000.2完全连续土基400.35完全连续刚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及材料参数材料名称厚度/cm抗压回弹模量/MPa泊松比层间接触SMA-13414000.3完全连续AC-20612000.3完全连续AC-2581000.3完全连续水泥砼40400000.20完全连续土基400.35

4、完全连续在Apbidat中对以上路面结构进行分析,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下表路面类型最大拉应力最大拉应变最大剪应力数值/MPa出现位置数值/10-6出现位置数值/MPa出现位置柔性路面0.2131轮隙中心面层层底191单轮荷载中心的基层底部0.4433轮隙中心路面表面半刚性路面0.19轮隙中心基层层底62.8单轮荷载中心的基层底部0.311轮隙中心路面表面刚性路面0.4649轮隙中心基层层底95.65轮隙中心中面层底部0.1993轮隙中心路面表面结果分析:(1)就结构内最大拉应力而言,柔性路面在面层层底拉应力最高,半刚性路面与刚性路面在基层层底的拉应力水平较高。(2)就结构内最大拉应变来说

5、,柔性路面的沥青层底拉应变水平远高于其它2类路面,因此,柔性路面必需对该指标进行限制;半刚性路面与刚性路面在面层主要是受压状态。(3)从结构内剪应力的角度来看,3类沥青路面的剪应力水平均较高,尤其是在路面表层。由此得到的限制指标如下:(1)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其面层层底处于较高水平的受拉状态,弯拉应力与弯拉应变均较大,此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顶部的剪应力水平也较高,面层简洁产生剪切破坏。由此,建议采纳沥青层底拉应力、沥青层底拉应变、面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限制指标。(2)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以受压为主,沥青层底拉应变水平较高,面层仍处于高剪切状态,而半刚性基层层底承受了太多结构

6、弯拉应力,对基层受力较为不利,极易有基层层底产生裂缝向上扩散。由此,建议采纳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面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限制指标。(3)对于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沥青层完全受压,弯拉应力集中在刚性基层底部,面层剪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建议采纳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限制指标。参考文献:不同类型基层沥青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限制 张艳红等 长安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其次题:分析沥青路面抗滑的内涵及要求1.沥青路面抗滑原理路面抗滑的内涵是使得车辆在不利行驶时期(雨雪天)或不良行驶状况(转弯、紧急制动)时,车轮与路面之间具有足够的附着力,车轮不产生空转或溜滑,能够保持平安行驶

7、。此外,当汽车制动时,能够缩短汽车的制动距离,降低发生交通平安事故的频率。2.沥青路面抗滑要求(1)路面表面的粗糙程度:包括两个方面,路表的微观纹理(石料表面的纹理),路表的宏观纹理(面层表面外露的石料凹凸不平的程度)。微观构造的尖峰值保证集料在潮湿状态下穿透路表的水膜、解除水分并保持轮胎与路面的紧密接触,密度与间距干脆影响路面的摩擦力。工程中常用低速摩阻力的抗滑值(SRV)和集料的磨光值(PSV)相组合的方法进行评定。路面的宏观构造表征路面集料颗粒之间的空隙和排水实力,常用的是通过铺砂法、激光构造仪法和排水测定法。对图(a)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在较低的车速时,路面的抗滑实力主要由路面结构的微

8、观构造来供应,因为有集料表面的尖峰可以刺破水膜,同时尖峰之间的凹槽可以将路面水刚好解除,从而保证了车轮与集料之间的良好接触,并使面层抗滑水平提高;在车速较高的马路上,路面抗滑水平主要取决于宏观构造的特征,这是由于路面积水来不及解除而在车轮与路面之间形成了一层水膜,此时必需借助于构造深度所供应的较大通道,才可以保证轮胎与路面的良好接触,进而形成较高的抗滑实力。路面表面构造及车速对抗滑实力的影响 轮胎与路面的相互作用区(2)路面干湿状态:当路面处于干燥状况时,路面的抗滑实力总是能够满意平安行车的须要,但是当路面由于雨天或洒水等缘由而表面潮湿时,其抗滑表层实力将明显下降。这可以依据轮胎与路面的界面状

9、态来说明。将接触面分为3个区,如图(b)所示,轮胎前路表面有连续水膜的为1区;2区内由于车轮的挤压作用水膜被扩散,余下间断性的薄水膜;在3区内水被彻底挤走,轮胎与路面之间的细构造之间处于干燥接触状态,可以供应行车所须要的抗滑实力。因此,为了保证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能够刚好解除路表水,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轮胎胎面凹槽的深度和数量,另一方面须要借助于路面的粗构造供应足够的排水实力。车速越高或水膜厚度越大,则3区的接触面积越少,路面的抗滑水平下降的越快。在路面的粗构造下降到肯定程度后,2区或3区有可能消逝,从而在轮胎与路面之间形成连续的水膜,由此可能产生车轮在水面上的滑漂现象。(3)沥青面层材料:从沥青材

10、料讲,应使沥青硬化快,不使石料下沉,具有较高的粘结力,不使碎石剥落。粗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性好的矿石或破裂砾石。细集料应干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细集料应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实力。 对图(c)进行分析,我们发觉石料磨光值与摩擦系数存在正比关系,因此,抗滑路面应尽量选取磨光值较高的石料。 FPSV石料磨光值(4)沥青选用:沥青的品质对路面抗滑也有肯定影响。就沥青种类而言,煤沥青路面摩擦系数较高,石油沥青次之。路面混合料中假如沥青的粘度太低,就会简洁自由流淌而形成光面,危及交通平安;沥青的含腊量太高,则其温度敏感性较差,夏季简洁泛油,冬季简洁开裂,并且与骨料的粘结力差,

11、骨料简洁松动脱落。当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率比较大时,常由于水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沥青从矿料表面剥落,或是沥青过早老化,从而使抗滑表层的寿命缩短,因此,抗滑表层应运用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必要状况下应考虑对沥青进行改性,以提高某一方面的性能,选用沥青种类和标号肯定要结合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温度状况。(5)养护措施:沥青出现裂缝后实行的修补方式应考虑抗滑性。设置土路肩的道路,应避开泥土进入路中污染路面,影响路面的构造深度。(6)施工技术:为保证沥青路面在运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必需保证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的充分压实。否则,在行车的反复碾压作用下,路面进一步嵌挤密实,空隙率降低,路面构造深度削减,

12、就会使原先获得的较高的抗滑实力快速衰减,同时在此过程中简洁造成路面的浸水破坏,干脆影响路面的耐久性。3.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指标在上表中,应采纳测定速度为601km/h 时的横向力系数(SFC60)作为限制指标;没有横向力系数测定设备时,可用动态摩擦系数测试仪(DFT)或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量。用DFT 测量时以速度为60km/h 时的摩擦系数为标准测试值。路面宏观构造深度可用铺砂法或激光构造深度仪测定。参考文献:1 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探讨 赵战利 长安高校 2002 2 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D50-2006)第三题:结合国内外沥青路面运用历程,分析路面设计方法分类及特点,哪种设计方法更为合

13、理?在沥青路面应用的早期,路面结构很薄,主要是由较薄的沥青磨耗层和用以爱护路基不超载的粒料基层和底基层所组成,在车辆荷载作用之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扩散车轮荷载引起的集中应力,以爱护土基不致产生过多的沉降,确保路面表面的平整性。20世纪40年头,重型载重汽车大量出现在马路上,早期的薄型结构已无法承受交通量的增长,沥青混凝土起先采纳较厚的结构组合和强度较高的材料,如采纳水泥、石灰、粉煤灰、沥青材料作稳定处理的基层,采纳高强度的沥青混凝土组成7080cm厚的结构,有的国家还采纳全厚式沥青路面,从而大大提高了沥青路面的整体结构刚度与整体强度,运用寿命也大为延长。自20世纪60年头世界发达国家大

14、规模兴建高速马路以来,对路面的运用品质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沥青路面具有更好的平整度和抗滑与耐磨性,以保证车辆高速行驶平稳、舒适、平安。因此对路面运用品质与功能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路面结构强度的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从一起先建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爱护路基土,使之不经受车辆的干脆作用,通过路面传播至土基的应力被扩散而不会造成土基过大的沉降,这一点反映在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法上,主要是限制土基顶面应力及垂直位移量,如1901年美国麻省道路委员会的方法;还有1933年的唐氏(Downs)修正公式;1934年的葛莱式公式(Gray);1940年的Gold beck公式等。它们都是运用古典土力学进行验算,故可以

15、将它们归纳为古典土力学法。由于古典理论公式无法客观描述路面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设计结果也无法验证,人们又接连提出了了以确保路面结构承载实力为核心的阅历设计法,结合力学理论分析的力学阅历法等,现代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主要分类如下:1.阅历法阅历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运用道路的试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结构层组合、厚度和材料性质)、荷载(轴载大小和作用次数)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阅历关系。最为闻名的阅历设计方法有CBR法和AASHTO法。1.1 CBR 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以CBR 值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通过对已损坏或运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CBR 测定,建立起路基土CBR 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以粒料层总厚度表征)三者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