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541270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电影悬念设置方面对世界影坛有着突 出的贡献,作为悬念片的鼻祖,其得到了各国电影节的普遍认可,在 世界影史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电 影中的悬念观及悬念机制做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希望对以后关于学 习希区柯克电影悬念设置理论学科和学习希区柯克电影悬念设置运 用技巧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几 亠前言观众为什么如此喜爱希区柯克的电影,到底他以何取胜?其影片中的悬念又 是如何产生的?有多少是我们还不知道,或者说是知之甚少的东西呢?通过对希区 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的分析,来最终揭示希区柯克电影的取胜之道。一 希区柯克悬念观的形成希区柯克导演

2、的影片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能娴熟地驾驭和把握悬念这一构 成情节的重要元素,而且运用得非常技巧,不落俗套。同时,他在不断地探索和 实践中悟出了一些有关运用悬念的规律和经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悬念观。希区柯克的悬念观说来并不玄秘,用他自己的话解释就是:“悬念在于给观 众提供一些剧中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剧中人对许多事情不知道,观众却知道,因 此每当观众猜测结局如何时,戏剧效果的张力便产生了”很多悬念片的导演 热衷于给观众意想不到的结局,让观众产生“原来如此” 之感。但希区柯克却 着力于把故事的线索提前告诉观众,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心情甚至比当事人还 要紧张和急躁不安。观众融入了情节并参与了剧情,这样的

3、悬念效果带动了观众 的激情,使观众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期待和紧张。希区柯克的这种悬念观的形成, 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着重探讨其中的三个因素:即希区柯克的童年经历、戏 剧滋养和商业动机。11悬念观的形成之童年经历注: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17页尼采曾经说过:“艺术家本来就已经是一种停滞的生灵,因为他停留在少年 及儿童时代的游戏之中”。“ 一方面,童年经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成长都是 不可缺少的起点”,艺术家终其一生都会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葆 有一颗童心,保持对社会人生的童真体验,乃是进入艺术创造的一个绝佳的途径” 。因而从某种意义而言,童年经验甚至可以

4、说是艺术家创作活力的一个不竭源 泉。希区柯克小的时候,有一次考试未能及格,他非常害怕爸爸打他。结果父亲 没有打他,只是写了张字条让他送给爷爷。这张字条搞得他一路上惴惴不安,心 神不定,直到他把字条交给爷爷,才知道爸爸是叫爷爷打他。可能是这件事的悬 念效应太强烈了,以至使他终生不忘,并启发他在影片中设置悬念时应如何运用 这一机制。比如他在拍摄影片迷魂记时,希区柯克就做出了与原著不同的改 变,当剧中与已经自杀的玛德琳很像的朱迪出现之后,他立即让观众知道,朱迪 不只是一个很像玛德琳的女人,而正是玛德琳本人,只有剧中男主角斯科特还被 蒙在鼓里,不得而知。希区柯克在影片中的这种改变,其产生的效应和原著相

5、比 是大不一样的。原著小说在最后才给读者和男主角一起知道事情的真相,带给读 者的是惊奇,而影片给予观众的则是悬念。惊奇只能维持短暂的兴奋作用,使人 感到震惊!“怎么朱迪和玛德琳竟会是一个人?”而悬念则能保持长时间的期待 与担心。“为什么斯科特还不知道?他知道后会怎么办?”二者带给受众的心理 影响区别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另一部影片妙龄少女,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注: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53页 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54页 运用以上原理展开的悬念设置。在影片

6、结尾处,女主角要在参加舞会的众多人群 中找到一个患有眼病的真正凶手出来,这对于当事人和观众来说都有一种大海捞 针的感觉。但导演希区柯克在此把摄影机移到了大厅的最高点,靠近天花板,放 在升降机上,摄影机摇过整个舞厅,从一对对跳舞的人中间穿过去,推至乐座, 那上面有几名黑人乐师在演奏,然后镜头对准其中一名乐手,他站在打击乐器后 面,镜头推至这名鼓手的特写,直至推到他两只眼睛占满整个画面为止,正在此 刻,这两只眼睛的眼皮都抽动了一下:这是典型的眼神经抽搐症状。导演希区柯 克用一个长镜头将上述一切一气呵成,借助一个全知的镜头,明确把凶手就在此 处的信息传达给了观众,因而引发了观众的期待感,期望当事人能

7、迅速发现和捉 住凶手,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悬念效应。12悬念观的形成之戏剧滋养早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前,戏剧艺术就已经发展得几近完善,在吸引观众的悬 念技巧方面更是高明。西方戏剧理论家一致认为;“悬念是戏剧中抓住观众的最 大的魔力”。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也明确指出:“对观众来说,一切应 当明白。让他们作剧中人的心腹,让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正在发生什么事 情,在更多的时候,最好把将要发生的事情也向他们明白交代”。希区柯克正 是这样做的,他本人也曾说过“悬念源于预告”,而这种方法恰恰正是希区柯克 最为擅长并始终坚持的悬念观。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希氏电影”悬念观 的形成得益于他对戏剧悬念理论日积月

8、累的研究和借鉴。所以,我们说希区柯克在电影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戏剧对他的滋养。希注:内蒙古艺术,第65页,1998年第2期内蒙古艺术,第65页,1998年第2期 区柯克是个地地道道的戏迷,他不仅对电影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戏剧亦十分喜爱。 在接受特吕弗访问时他曾说:“我对电影和戏剧怀有极大的兴趣。晚上我一个人 常常出去观看新片首映或新戏首演”。不可否认,希区柯克在戏剧方面长期积 累起来的丰富养分,成为其后来悬念创作道路上的奠基石。因为,他的悬念片有 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戏剧改编而成,尤其是他早期的电影,可以明显地看出戏剧对 他的深远影响,即在希区柯克做助理导演时的五部作品:女人对女人、白 色的影子、

9、热情的冒险、恶棍、普鲁特的堕落都是由戏剧改编而 成的。而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希氏电影”房客也仍然是根据戏剧他 是谁?改编而成的,甚至该片男主角的扮演者艾弗诺维洛也是当时英国戏剧 坛上的名角,享有盛誉。而也正是由于这一部开创了惊险拍摄模式的影片房 客,让希区柯克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广泛关注。13悬念观的形成之商业动机福特曾经说过,“对导演来说,那些商业准则是必须遵守的。在我们这个行 业中,一次艺术上的失败微不足道,而一次商业上的失败就是一个死刑判决。诀 窍在于制作既能取悦于大众,又能展现导演自身个性的电影”。谈及希区柯克电影的商业动机,自然要提到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有着“梦 工厂”之称的好莱坞

10、,1939年,40岁的希区柯克在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 的邀请下,举家迁往美国,开始了在好莱坞的电影生涯。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 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商业和票房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产业,而要想获得经济效益, 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观众,取悦观众。用希区柯克自己的话来说:“拍一部影 注:【法】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世界电影,第13页,2000年第3期 片不再是两者(导演+他的影片)玩的游戏,而是三者(导演+他的影片+观众)玩的 游戏”。希区柯克电影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重视观众,了解观众心理,能够 有效地邀请观众参与到电影文本的再创作当中,并最终完成它。因此

11、好莱坞时期 的希区柯克自觉地坚持“悬念源于预告”的悬念观创作,这样的悬念效果在观众 的心理上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作用。突破了观众的思维定势, 能够超越观众的想象力,令人拍案叫绝,让人耳目一新,带动了观众的激情,吸 引了观众长时间的期待和关注,为希区柯克赢得了世界上众多观众的青睐:以他 的影片为例,1944年拍摄的爱德华大夫成本为150万美元,竟赢得了7倍之多 的利润;1945年拍摄的美人计,成本为200万美元,而净利润超过其8倍;1960 年拍摄的精神病患者投资仅为80万美元,却净赚1300万美元,超过成本16 倍之多。希区柯克从来不讳言自己的真实意图,宣称:“他对悬念类型的开掘

12、是商业 动机使然”,赚钱绝对是其乐此不疲于悬念类型的原因之一。故而,不难看出, 商业动机是其长久坚持其悬念观的原因之一。二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机制悬念作为构成剧作的元素来说,是一个统一体,但其内部机制又是多样的。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最擅长运用各种悬念机制让观众知道剧中主要角色不知道的 事情,以及他将要遇到的麻烦和危险,从而产生悬念效应,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21跌宕起伏:悬念的情节设置注:世界电影,第8页,2000年第3期世界电影,第8页,2000年第3期以情节元素作为悬念机制在悬念类型的影片中运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而 且久用不衰,永不过时。只是希区柯克把它上升为一种艺术原理,归纳为一种规 律

13、,并形成了他的一种观念。希区柯克在运用此种悬念机制时,更加巧妙而富于 变化,能够营造出非同寻常的更具其特性的复杂情境,所以悬念效应更为强烈。例如希区柯克导演的电话谋杀案中,男主角汤姆萌生了杀妻谋财的念头。 经过周密的策划,他雇用杀手执行他的杀妻计划,并将执行过程中的细节对杀手 作了详细交代。这一切观众都一清二楚,而妻子却没有丝毫察觉,更无戒备。这 时,观众必然要为妻子的安全担心,希望他能避开这场灾祸,能够摆脱死神的袭 击。阴谋按照事先的策划照常进行,已到了约定时间,但桌上的电话仍然不响, 时间已过,杀手开始着急。杀手疑惑不解,观众却因杀手即将离去暂时松了口气。 但当杀手刚刚走到门前握住把手正欲

14、开门时,桌上的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镜头 至此切断,杀手是否走掉,还是返身回来,则不得而知,这里有意叠加一个小悬 念,令观众产生悬疑感。这时,妻子起身从里间走到外屋来接电话,像她平时接 电话的习惯一样,背对窗户拿起话筒,此时杀手从窗帘后潜出,用丝巾勒住妻子 的脖子,这一切都和事先设计的程序一样,毫无差错;气氛开始变得异常紧张, 观众看到此处几乎透不过气来,眼看阴谋就要得逞之时,突然出现了意外情况, 妻子在垂死挣扎中,忽然从桌上摸到了一把剪刀,她使劲向凶手扎去,这是事先 未曾预料到的,凶手猝不及防,反而送掉了性命。情势逆转,局面大变,杀人者 反而被杀,被杀者变成了杀人者,不仅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同

15、时也出乎阴谋策 划者丈夫的意料之外。至此,悬念顿时消解,观众对妻子的担心尽释,同时转化为对丈夫的期待, 看他如何应付突然事变,收拾残局。一个悬念刚被解除,又一个悬念立即产生, 仿佛计算机的汇编程序出了问题,导致后面接二连三地出现程序错乱。可以说悬 念迭起,情节越来越吸引观众,导演把气氛收紧、放松、再收紧,使戏越来越精 彩。当然这种以情节元素作为悬念机制的运用不仅仅只体现在电话谋杀案中, 在希区柯克的许多影片中都有所表现,比如影片爱德华大夫中,观众已知派 克饰演的爱德华患有精神病,在爱德华和彼得森在艾力克家的那个晚上,爱德华 拿着剃须刀阴森森的一步步走下楼梯,恍惚中杀机暗藏,而此刻艾力克还毫无防

16、 范地递给爱德华一杯牛奶,透过牛奶爱德华看到混浊中艾力克的血,观众的心一 定被提了起来:难道艾力克被爱德华杀掉了;接着就是第二天早上,彼得森发现 爱德华不在床上,艾力克歪倒在沙发上,此时观众的心更是紧张到了极点,夜晚 的恐惧在这时乍现:难道艾力克真的死了;不过还好,最后证明观众只是虚惊一 场,那天夜晚的爱德华只是被梦魇所擒获而已,从紧张再到紧张,一个悬念接着 一个悬念,这又是一种情节的跌宕。由此可以看出希区柯克运用这类悬念机制, 以及把握悬念的火候和分寸,已经娴熟之至,挥洒自如。22压缩与延伸:悬念时间的设置在惊险样式的悬念类型片中,常常会运用到时间元素作为悬念机制,因为悬 念片必须以引起观众的悬疑、猜测、期待为起点,而以破解为终点。对于导演来 说,最为重要的就是缩短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