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053519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 苏轼:1

2、037年11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 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

3、“宋四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

4、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 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

5、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突破词律。 原因:自觉突破。才气大。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 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苏轼的生平与

6、创作可以按以下五个时期来阐述: 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 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如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二、州守时期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

7、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

8、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这一类的诗,开了后来哲理诗的先河。 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苏轼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沁园春超然台记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三、黄州贬谪时期 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经过130天的勘察后,结案出狱, 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

9、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随后,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时,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眷顾,但两人的理想抱负同样以失败告终。两人谈诗论词,参禅悟道,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文。如定风波寒食雨赤壁赋后赤壁赋临江仙西江月卜算子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 等。 四、元佑时期 哲宗元佑元年(1086),苏轼回朝后,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职

10、务,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最后,享有了翰林学士的荣衔,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有些类似现在的院士,并且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文告。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从诗人转为政治家。 元丰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听政后,立即启用旧党,反变法派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政,苏轼被启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如著名的登州海市。 五、儋州时期 元佑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 绍圣元年(1094),朝

11、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皇帝的教师)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远非黄州内地可比。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流放岭南,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所以写了很多洒脱的诗篇。正是这些诗篇让当权者感到苏轼太快活了,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 元符三年(1100)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这是苏轼一生中经历的最后一位皇帝。经过七年的岭外流放,东坡终于北归生还。 苏轼晚年的作品有和陶詩(百余首)桄榔

12、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等。 作品读思 选文一:定风波 【导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苏轼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正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13、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整体感悟】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

14、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潇洒的人生态度!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

15、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读思牵手】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在这首词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你能另外举例分析说明他作品中的这一情感模式吗. 【释疑参考】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他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的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