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508162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姓名 班级 号数 积累和运用(40分)一、给加点字注音(5分)浩浩汤汤( ) 薄暮冥冥( ) 浣洗( ) 山肴野蔌( )( )山居秋暝( ) 宠辱偕忘( ) 阴翳( ) 伛偻提携(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1分)聒碎乡心梦不成( ) 谩有惊人句( ) 随意春芳歇 ( )涵虚混太清 ( ) 客此 (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谪守巴陵郡 ( ) 增其旧制 (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宠辱偕忘 ( ) 具答之 ( ) 便要还家 ( )处处志之 ( ) 诣太守 ( ) 连月不开 ( )春和景明 ( ) 翼然临于泉上( ) 野芳发 ( )佳木秀而繁阴 ( ) 树林

2、阴翳 ( ) (21)伛偻提携 (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其含义:(2分)(1)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便要还家: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及其含义:(2分)(1)是金陵人,客此: (2)处处志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2)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六、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1、岳阳楼记中直接概括出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是 ,“喜”的句子是 。(2分)2、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矿达胸襟的句子是 , 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2分)3、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林美的句子是 。总写渔人进入桃源的

3、感受的句子是 。写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写桃源中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3分)4、写出出自桃花源记的四个成语: 、 、 、 。5、古代诗人钟情于湖光山色,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屡见不鲜。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这样描写洞庭湖: 。(1分)6 李清照的渔家傲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词句是 。(1分)7长相思中被盛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表达主题的诗句是 。(2分)8醉翁亭记中用来指做某件事的用意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另有目的的一句是 。(1分)9、湖心亭看雪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二、阅读训练(60分)(一)桃花源记选题(17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4、2分)A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不足为外人道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3从这篇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3分)答:4写出本文所出的三个成语。(3分)答: 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3分)答: 6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2分)答: (二)岳阳楼记选段(25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5、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

6、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这篇散文中有些句子现在已经成为了成语,请将这些成语写在下面。(至少3个)(3分)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第三、四自然段具体表现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2分)悲 ,喜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

7、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2分)答: 5下列句子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感极而/悲者矣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天/接/云涛/连/晓雾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文中二、三、四段共有五个别字,请找出其中四个改在下边。(2分)答: 改 改 改 改 7第四段写景的顺序,从时间上看是: ;从空间上看是: 。(2分)8文中用“ ”一句描写微波荡漾的月光;用“ ”一句描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9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 ”。(2分)10岳阳楼有一名联:“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

8、心头”,范仲淹有一与“忧乐”相应的名句是“ , ”。(2分)1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矛盾吗?为什么?(2分)(三)醉翁亭记选段(1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临溪而渔 把酒临风C山之僧智仙也 四时之景不同 D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2请写出与欧阳修齐名的两个宋代文学家: 、 。(2分)3翻译句子。(4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这篇游记以“乐”为中心展开,那么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那些“乐”?(3分)答: 5文中“ ”已成

9、为经典名句,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2分)6第三段四句话分别写了四层意思,请各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并指出哪一层是重点。(4分)答: 重点是第 层。一、积累和运用一、略二、喧扰,吵闹 徒然 尽,消失,这里是“凋谢枯萎”的意思 天空 客居 怎么 贬官 规模 美景 都 详尽、仔细 邀请 作标记 到 放情 日光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花 茂盛 遮蔽 (21)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三、具同“俱”,全、都 要同“邀”,邀请 四、(1)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2)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 五、(1)与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地步 (2)不用说,不必谈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六、 登斯楼也,则有

10、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威极而悲者矣 登期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志,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往来耕种,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黄发垂髫 气蒸云梦泽 波撼兵阳城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九万里风鹏正举。凤休住,蓬舟吹取三 夜深千帐灯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阅读训练(60分)(一)桃花源记选段1A 2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不久,他就染病死了

11、。后来就没有问(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3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4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与祥和。(言之成理即可)6这说明在桃源明心目中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言之成理即可)(二)岳阳楼记选段1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2(他们)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他的国君担忧。这样,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3意思对即可。可引用原文,也可自己创作。示例: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悲景色

12、隐晦,喜天光晴朗。4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与远大抱负。5A 6崖涯 辉晖 耀曜 饥讥 壁璧7从白天到夜晚 由远及近8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0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讲的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的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样的忧乐与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毫无关系,二者并不矛盾。(三)醉翁亭记选段1C 2苏轼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3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4山水之乐、四时之乐、为百姓之乐而乐。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