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050459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例 7 工程应用题。一、说教材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 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 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 1 ” ,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这样, 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 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这类应用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工作总量不是具体的数量,用单位“ 1表示。2、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联想到工作效率。3、解题

2、思路:用工作总量 T作效率=工作时间。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工程应用题在思想上已经做好准备。学生已经在三、四年级学习了工作总量、工作工效、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六年级第三单元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分数应用题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相关的数量关系进行独立解题的能力。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工程应用题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因此激活这些基础知识,让工程应用题建构在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显得尤为重要。三、说教法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出现成果, 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 1 、

3、创设情境、激发体验2、自主探究、合作体验 3、学用结合、巩固体验4 、课后总结、提升体验。本课教学我贯彻体验式教学模式,以生活数学为背景、活动思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合作交流等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学习。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 情境教学法、 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 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课采用的素材是工程问题, 但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 而是要借此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四、说学法。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 比较 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1、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2、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体验探究法 :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以 “观察-实践 归纳 ” 的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做数学。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特点、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工作总量用“ 1表示,工作效率用完成这个工作总量的几分

5、之一表示”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应用题。2、能力目标:经历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工作总量用单位“ 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 在分析教材, 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体验(5)课标要求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 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6、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我创设了一个新学校修建操场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学校的绿化工程要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2 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2 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8 天。请问同学们:你选择哪个队施工?为什么?为了加快工程的速度,你会怎样选择?让学生做决策者, 激发学生兴趣, 很快把学生引入的教学中来。 随后安排一个游戏活动,理解单独修,合作修为后面解决工程应用题理解题意打基础,渗透德育教育。由于用分

7、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 1” ,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所以我又安排学生复习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出一段公路的具体长度(工作总量) ,和两队单独修的工作时间,求合修要多少天完成。解答求合作时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意图: 我联系学生生

8、活教学: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新学校修建操场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操场修建的不同陈述, 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工程问题, 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感悟。在联系中明白 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 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初步掌握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不是具体数量应该怎样表示的, 从知识上为学习 “工程问题 ”作了适当的铺垫。第二环节是自主探究、合作体验。出示:完整呈现例题信息,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分析关键的信息。提出问题。1、估一估,大约要几天?为什么?根据学情鼓励学生合理估计合修所用

9、的天数,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例如:很多学生会猜想要用的天数是(12+18) +2=15天,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一队单独修12 天能完成,两队合修的时间怎么还要15 天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2 、 要知道合修的时间, 需要知道什么?学生有了前面的充分复习可以明确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解决此类问题, 经历把现实问题模型化的过程,透过各种现实表象,找出隐藏其后的数量关系。3、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题时很自然产生疑问:道路的总长度未知怎么办?接下来分析与解答, 提出思考的方向: 如果道路的总长是已知的, 这个问题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就问题了。那是否可以假设一个具体的长度呢?这是本课的

10、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各自假设道路总长后,我为学生安排提供了分步解决思路的文字提示, 学生可以根据提示自行解答。 这样的安排有 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掌握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学生在假设道路总长已知的前提下解决问题,通过比较发现无论假设总长是多少,结果都一样。引导学生思考:总天数和总长度有关系吗?为什么总长度改变, 得到的总天数确是不变的?这个问题中什么东西是不变的?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占总长度的几分之一是不变的。可以看出:当甲、 乙两队单独完成总量的时间不变时, 两队合修的时间和什么无关? (跟公路的长度无关) ,因此,很自然地学生想到可以把道路长度假设成为“ 1 ”

11、 ,水道渠成。引导学生想: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位“ 1” , 那么甲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两队合修, 每天可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根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 联系学过的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逐一解决每个问题, 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根据刚才的解题步骤,进一步思考表示各个量。使学生看到,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都一样,并思考内在原因,即变中有不变。这就是一个猜想、尝试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通过假设,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显化或简单化,不同的学生假设的长度不同,又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

12、开放性和多样化。这里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比给予现成的结论有价值。 学生亲自经历这一从具体数量逐步抽象的过程, 对于学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回顾与反思”部分,先让学生将“想法”写下来,再充分进行交流,目的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学生可既以用假设具体数量来检验,也可抽象“ 1”的方法进行检验。意图:让学生通过尝试-猜想-验证-质疑 -释疑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 “自行领悟 ”“ 自求而得之 ”。把学生的认知由原来的 “此 岸”引渡到工程问题的“彼岸”。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

13、生的探究能力。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 数量关系基本相同, 都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a、30+ (30+10+30+15) b、1+ (1/10+1/15)。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出“一段公路” , “一项工程” ,“一件工作” , “修一条路”等,解答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 1 ” ,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解题能力。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工程问题的算理,掌握解题思路 ,让学生尝试解答,既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又让学生品尝

14、到成功的喜悦。3、总结解答方法师:谁能说说怎样解答工程应用题呢?归纳:1、把工作量看做单位一2 、看时间想效率,看效率想时间3 、利用工作总量、工效、时间数量关系解答。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 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1、思维在现一项工程, 甲队单独做要用 20 天, 乙队单独做要用 30 天。 ( 1 ) 甲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2 )乙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3 )若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 4)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做完?2、针对性练习。师:咱们一起来

15、试试解题吧! ( ppt出示教材第43页“做一做”。)交流解题方法,说一说“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效率就是次数分之一”。(PPT直观演示线段图。)【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出示情境,绘制线段图,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3、辨析性练习判断题。(在正确算式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算式后面的括号内打 “X”。并说明理由。)鹿自两队舍仲. 5犬能种竞骷”解答时出现了如下几种列式:300+ (8+10)(y 1 )I 300+ 18 1”();300+ (300+ 8+300+ 10)();1 + (300+8+300+ 10)(【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片面性和笼统性,会把刚学的新知识与相似的旧知识混淆,通过辨析,进一步明确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从而促进学生对工程问题本质特征的理解。4、应用在现:下面各题只列综合算式,不计算。(1) 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 4小时运完;乙车单独运6小时完成。现在由甲乙两人合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这批货物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