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课后反思示例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0500641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乞巧课后反思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乞巧课后反思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乞巧课后反思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乞巧课后反思示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乞巧课后反思示例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孩子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假如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战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胜利的。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

2、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局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布置了让同学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同学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同学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孩子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同学、家长无边的遐

3、想呢? 、借吟诵互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同学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同学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局面,最后请同学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同学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同学自身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规范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干让诗情在同学心中发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同学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单薄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一起努力之处。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