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49092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钱研士 无锡外国语学校 2143摘要:文章以化学课程原则为指引,重要论述了科学探究学习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初中化学中的具体应用,从而阐明科学探究在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核心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的学科,其知识的论述和理论的建立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有别于老式教学,它更注重于在理论知识的依托下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运用观测、实验、调查等措施广泛获取信息,从平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或有关活动方案,谋求解决问题的根据,定性或定量地解决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

2、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步获得科学措施的体验,加深对物质世界的结识,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一、 科学探究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思源于疑,笔者觉得,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而如何为学生铺好探究的路是教师要攻克的首要难题。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照搬到设计,在每一种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足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动手动脑,保证她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培养她们的探究性思维,使她们完毕从验证到摸索的蜕变,从而为最后的发明性思维打好基本

3、。科学探究的形式不拘一格,如下是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某些运用与思考。1.巧设实验,培养探究性思维老式观念下,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教材上的现象与否属实。此时的学生主线没有思考和探究的余地,完全沦为操作员。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中改验证法为摸索法,让学生像“此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一项实验专项研究来摸索规律,发现真理。加热Cl3和MO2的混合物制氧气是一种典型的学生实验。刚开始从教时,笔者是把两者的最佳质量比直接告诉学生,让她们去验证就算了,可学生不要多少时间就遗忘了这一知识点。如今在教研组的商讨下,一方面向学生抛出一种问题:二氧化锰与氯酸钾以如何的质量比混合,加热时反映速率最快?有的学生说二氧

4、化锰是催化剂,固然越多越好,也有的说应当在某个比值范畴内。此时继续追问:如何设计一种实验来验证人们的猜想与否成立?学生们讨论后不久达到共识:各小组取相似质量的氯酸钾加入试管中,再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分别记录从加热到收集满一瓶氧气所需的时间,列表对比得出结论。于是我们每个小组都给氯酸钾g,二氧化锰质量不等,用秒表掐时。实验数据如下:表1.组别质量比(二氧化锰:氯酸钾)集满氧气用时(s):521.4:531.7:54:5452:255:537 表明显显示成果是第5组最快,学生们欢呼雀跃,通过自己的摸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应当说每每到此,我们觉得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得到了入门级的

5、开发,但这远没有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究竟,如果嘎然而止,就缺少了太多获取真知时思维火花的碰撞,固然有也许得出错误的结论,于是我们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成果解决的思维。2注重事实,从单一走向开放,培养多向思维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得出最佳质量比为:时,笔者话锋一转:你们觉得这个结论可靠吗?我在有些资料上看到二氧化锰和氯酸钾质量比为:时为最佳。这下孩子们冷静了好长好长时间,一双双智慧的眸子背面仿佛看的见她们思维的最有力碰撞。忽然,有的说教师的资料查错了,而更多的则觉得自己的实验不可靠,教室立即炸开了锅。最后通过人们的讨论我们肯定了后者,这种对比实验的确有不科学的地方:各小组的装置多多少少有不同。二氧化锰

6、质量不同,导致固体整体升温速度各不相似。药物混合均匀限度不同。加热部位、酒精灯火焰大小均有差别。其他也许因素。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再次露出喜悦的笑容。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结论并不一定是终级目的,重要的是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否得到培养。在数据解决中,能否从实验自身出发,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因素考虑在内,培养开放的、多向的思维习惯。3团队协作,培养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新课程的课堂好比一大片草原,学生则是一匹匹纵横驰骋的骏马,而缰绳就握在教师的手中,于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笔者的课堂中比比皆是。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而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

7、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例如某化学课代表在搬运仪器时将碳酸钾、硝酸钡、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的标签弄没了,已知碳酸钾呈碱性,硝酸钡呈中性,如何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并写出试剂名称、原理、结论。学生根据掌握知识发散思维,踊跃讨论。每个学生都提交一份答案。当学生思维发散到一定限度时,教师就要合适收敛,要引导学生对众多的答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查删,从而获取最佳答案。方案一:选用酸碱批示剂,如紫色石蕊溶液原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遇中性物质不显色。结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的为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蓝色的为碳酸钾,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的为硝酸钡。方案二:选用可溶性的碳酸盐,

8、如碳酸钠原理:可溶性碳酸盐在溶液中遇H+会反映生成气体,可溶性碳酸盐在溶液中遇Ba2+会反映生成沉淀。结论:能使碳酸钠溶液中浮现气泡的为稀盐酸,能使碳酸钠溶液中浮现沉淀的为硝酸钡,无现象的为碳酸钾。方案三:选用常用的稀酸,最佳是硫酸原理:可溶性碳酸盐遇+会反映生成气体,硫酸根离子遇a+会反映生成沉淀。结论:能使稀硫酸溶液中浮现气泡的为碳酸钾,能使稀硫酸溶液中浮现沉淀的硝酸钡,无现象的为稀盐酸。4注重分歧,培养创新思维有时候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的,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比较、设计,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思维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例

9、如在鉴别碳酸钾、硝酸钡、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的案例中,交流过程中有同窗选择用方案一,但批示剂“错选”了酚酞,当时的我真是为其叫好,可惜在同窗的反对声中,她妥协了。事实证明,此时教师只要一句:难道酚酞真的不行吗?要不了多久,你一定会看到教室中会浮现新的思维的碰撞:用酚酞找到碱性的碳酸钾之后,碳酸钾就是方案二中的可溶性的碳酸盐。而当学生意识到可以用待测物去鉴别待测物时,更令人惊喜的声音又会传过来:我不需要任何试剂,通过三者的互相滴加即可鉴别三者。因此,在学生讨论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浮现某些有价值的分歧,教师如果可以敏感得捕获到,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 科学探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

10、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科学探究学习模式为手段,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为目的,笔者对老式教材中的某些典型实验采用了某些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摸索是成功的。通过这样的知识搜寻与探究过程,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了亲自参与与研究摸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化学真正成了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的学科,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参照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化学课程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陆伟生.从照搬到设计从验证到摸索.科学教育ScencEduction-13 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行方略.浙江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