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精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48609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遥古城(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平遥古城(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平遥古城(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平遥古城(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平遥古城(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遥古城(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遥古城(精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遥古城位于山西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

2、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

3、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

4、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幅是云冈石窟中最富标准性的露天大佛,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化身。它双目细长,高髻高眉,双肩宽厚平直。光明普照这简单的词精确的形容出了这坐像的身姿气韵 朝堂上威严的皇帝穿上了袈裟,化身为佛祖端坐于平成的一角,静静地守护着他的臣民。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5、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6、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十大看点看名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世界遗产、国之瑰宝、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游人慕其盛名纷至沓来。 看形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记

7、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看窟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看佛佛、菩萨、弟子、护法等作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佛教美术轨迹发展而发生的。 看画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看艺云冈石窟乐舞雕刻

8、,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看史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 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

9、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看人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学者、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歌咏,留下了许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 看联匾联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云冈石窟,历代留下许多楹联,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五窟正面悬特命总督兵马侍郎佟养量于清顺治辛卯1651夏题写的匾大佛阁。门联为: 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 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 六窟里门正中悬康熙御笔题写的匾庄严法相。 外门联: 性本明慧镜万古灵光昭云水含类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 心地从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广训共娱游寿世康庄 门楣联:山色随云秀 佛灯共日长 看寺云冈石窟早在窟前营造的木结构建筑,称

10、“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说约自辽代开始。金代十名尚存,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记载“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 明成化十年(1474年)胡谥等修纂的山西通志卷五“寺观”条云:“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后魏时建,始于神瑞,终于正光。凡七帝,历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金皇统间修。”明正德张钦纂修大同府志寺观卷四、明嘉靖大同府志卷五补记载中均与“成化志”略同。

11、清顺治胡文烨撰云中郡志建置志云:“石窟十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壁立千仞,面面如来。总督佟于顺治八年率属捐赀,大为修葺。俾殿阁楼台、香积禅林金碧莹煌。岿然雁北一胜境也”。 “十寺”的荒废,约在明中期以后。五台山五台山与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并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故名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五座山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的不同化身:东台望海峰供奉聪明文殊,西台挂月峰供奉狮子文殊,南台锦绣峰供奉智慧文殊,北台叶斗峰供奉无垢文殊,中台翠石峰供奉孺者文殊。山上林立的古刹宝塔,无不彰显出佛教圣地的庄严雄浑。五台山现有寺院五十多处,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黛螺

12、顶、广济寺、万佛阁等。这些佛教寺院历经各个朝代的建筑和修缮,或规矩谨严,或柔和绚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最高海拔3,058米,故有“华北屋脊”之称,自然风光巅峦雄旷、秀丽壮观。五台山寺星罗棋布,腹地台怀镇更是殿宇鳞次栉比,是中国少有的寺庙集群之地。这里的古寺庙,建筑宏伟壮观,奇构无数,随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彩塑、壁画、雕刻等古代艺术品数量众多、质量精美,堪称佛教艺术的宝库。 五台本山历来就是避暑胜地,所以又有“清凉山”之称,夏季这里的平均温度比山外要低10左右。山内景色秀丽,你可以在东台观云海日出;登西台秋夜赏月;登北台观雪景;上南台观山花繁茂,至于中台则是观天象的所在

13、文化 五台山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在这里建寺。这座最古老的佛教名山,有时兴盛,有时衰落,历经沧桑。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到这里活动,遍山形形色色的佛教寺庙星罗棋布。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在佛教中以智慧辩才著名,所以又称大智文殊,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骑坐狻猊,象征智慧、锐利、威猛,在四大菩萨中排在头位。因此,他的道场也就特别显赫。 据多种古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年),汉明帝刘庄一天夜里梦见金人向西飞去,于是就派大臣去西天拜求佛法,请来了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回佛经和佛像,并在洛阳建起了白马寺。永平十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清凉

14、山,这两位高僧“慧眼识灵山”,认为这里与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很相似,又有印度阿育王的舍利塔,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便奏请汉明帝在这里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与白马寺同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又可视为中国辟山建寺的最早的记录。 五台山历经沧桑,从它的兴盛和衰微也可窥见中国佛教发展的一斑。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五台山都首当其冲。北魏时期,魏太武帝笃信道教,下令摧毁各地佛教寺庙,五台山初次遭受了厄运。不久,文成帝即位,又开始复兴佛教,五台山重建寺庙,香火日益兴旺。北齐时期,五台山寺院已超过二百处。北周武帝宇文邕消灭北齐后,推行废佛政策,五台山佛教又

15、受到沉重打击,寺庙全部被拆毁。隋兴,隋文帝、隋炀帝都是佛教信徒,热衷于扶植佛教,对五台山更特别重视,命在五个台顶都建寺庙。唐朝开国以后,唐太宗和武则天等都大力倡导佛教,五台山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名僧辈出,各宗派都到五台山活动,使五台山佛教呈现出异彩。唐代的初、中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中国佛教走向成熟,当时五台山寺院多达余处。敦煌莫高窟第窟内的五台山图壁画,画面多平方米,寺院林立,香客云集,反映了五台山全盛时期的风貌。唐武宗会昌年间,发生了来势汹涌的灭佛浪潮,五台山是重点打击对象之一,众多寺庙夷为平地,独有南禅寺因位处台外偏僻之处幸而免遭“法劫”。武宗去世后,继位者又恢复佛教。这时,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五台山虽重建寺庙,但已不能达到武宗灭佛前那样了,中国佛教从此走向衰落。五代周世宗是,又一次掀起废佛风波,五台山又再遭破坏。历经“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到了北宋初年,五台山只存寺院所。 五台山又一特色,就是既有青庙,也有黄庙。青庙就是和尚庙,为汉传佛教,汉族僧人多穿灰色僧衣,所以他们居住的寺庙叫青庙;黄庙就是喇嘛庙,为藏传佛教,蒙藏僧人多穿黄袍,黄庙因此而得名。从元朝开始,喇嘛教在五台山兴起。忽必烈封西藏胆巴喇嘛为“金刚上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