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培菌方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48019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种培菌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接种培菌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接种培菌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接种培菌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接种培菌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接种培菌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种培菌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系列运行培菌方案本次在培养过程中,直接用所处理废水培菌,因此是培养和驯化同步进行。一、接种前的准备工作:(1)需要确定构筑物及设备是否可以正常使用(2) 确定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比例是否满足培菌要求:BOD:N:P=100 : 5: 1(3)碳源以BOD表示,N以NMN表示,P以PO3-表示测定水样的pH,对好氧微生物来说,pH值6.5-8.5之间较为适宜。(4)确定COD和BOD能够测定(5)确定污泥是否能回流(不回流也可以),若能回流确定回流的路径,一方面回流到 接触氧化池,另一方面回流到水解酸化池。(6)挂上填料样品以便于观察生物膜的生长情况(7)如果泡沫增多,加入消泡剂二、 接种污泥的来

2、源污泥接种可以大大缩短污泥培养驯化的时间。本次培菌采用A系列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选择活性良好的接种污泥是挂膜的第一步。三、污泥的培养:污泥的培养有连续培养法和间歇培养法。(1)直接挂膜法(属于连续培养法):这种方法是在适合的水温、溶解氧、pH BOD及营养 元素等条件下,连续进水正常运行处理系统,使污水中的土着微生物能在填料上附着生长。 此种方法类似于活性污泥培养,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使污水中的微生物能大量繁殖并且附着 生长在载体上。这种挂膜方法可以参考 活性污泥培养的步骤。对于生活污水,或混有大量 生活污水的工业废水可以采用直接挂膜法,一般经过710d就可以完成挂膜。 接种培养曝气池注满污水

3、,然后大量投入接种污泥,再根据投入接种污泥的量,按正常运行负荷或 略低进行连续培养。接种污泥一般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干污泥,也可以用化粪池底泥或河 道底泥。这种方法污泥培养时间较短,但受接种污泥来源的限制,一般只适合小型污泥处 理厂,或污水厂扩建时采用。对于大型污水处理厂,在冬季由于微生物代谢速率降低,不 受污泥培养时间限制时,可选择污水处理厂的小型处理构筑物(如:曝气沉砂池,污泥浓 缩池)进行接种培养,然后将培养好的活性污泥转移至曝气池中。 自然培养是指不投入接种污泥,利用污水现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渐繁殖的过程。这种方法,适合于污水浓度较高、有机物浓度较高、气候比较温和的条件下采用。必要时,可在

4、培养初期投入少量的河道或化粪池底泥。自然培养又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A. 连续培养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 Id,然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出水肯定不达标, 会影响我们的出水水质),当曝气池中形成污泥絮体,二沉池中有污泥沉淀时,可以开始 回流污泥,逐渐培养直至 MLSS达到设计值。连续培养时,由于初期形成的污泥量少,污 泥代谢性能不强,应该控制污泥负荷低于设计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负荷。培养过 程污泥回流比,初期也较低(一般为 25流右),随着MLSS&度提高,逐渐增加污泥的比, 直至设计值。B. 间歇培养(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因有 A系列在运行,因此可以采用接种间歇培养) 米用此种

5、而不米用连续是因为考虑到出水达标不达标的问题将曝气池注满水,然后停止进水,开始曝气(考虑一下污泥进入的量和时间, 在进水之前)。 只曝气不进水的过程,称之为“闷曝”。闷曝23天后,停止曝气,静沉1h,然后排除部 分污水并进入部分新鲜污水,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的1/5左右。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 数增加。在污水的温度为1520C时,采用这种方法,经过15d左右即可使曝气池中的 MLSS 超过1000mg/L。此时,可停止闷曝,连续进水连续曝气,使进水量逐步增大,并开始污泥 回流,这种挂膜法由于营养物供应良好,只要控制挂膜

6、液的流速,保证微生物的吸附。待 挂膜后再逐步提高水力负荷至满负荷。最初的回流比不要太大,可取25%随着MLSS勺升高,逐渐将回流比增至设计值。挂膜驯化后,系统即可进入试运转,测定生物膜反应设备的最佳工作运行条件,并在不佳条件转入正常运行。四、培菌过程的具体操作(1)因A系列在运行中,因此直接将调节池内的污水注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水满 后流入接触氧化池。(2)注入水占池容的三分之一时,开始连续曝气,将反应池灌满水,然后投入污水处理厂的正常污泥。(3) 当接触接触氧化池液位达到设计液位时, 停止调节池向B系列的进水,闷曝12d(或3天)。只曝气不进水的过程,称之为“闷曝”。闷曝23天后,停止曝

7、气,根据固 液分离情况决定静沉时间,一般静沉12h,然后排除部分污水并进入部分新鲜污水, 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的 1/5 左右。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 次进水量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 (参考: 出水与间歇时间比为 12:3)当填料表面生长了薄薄一层黄褐色生物膜,可改为连 续进水连续曝气,使水量逐步增大,并开始污泥回流,进行动态培养。在曝气过程 中要控制池中溶解氧含量在 24mg/L (般控制在设计正常值的1/2左右即可)之 间,并需测试污泥沉降比,若发现该值逐渐减少,说明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4) 如果可以回流污泥,将污泥回流至接触氧化

8、池,继续闷曝23d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闷曝一个星期后,开启 B 系列进水阀门,污水进入 B 系列后续处理单元, 水量逐渐增大。待挂膜后再逐步提高水力负荷至满负荷。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 生化池设计负荷的20-30% ,检测COD的变化,计算一下COD的降解能力。COD 降解能力上去了,再继续增加,每次以增加设计负荷的 10-20% 为宜,每次增加负 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5) 依上述流程连续运行,观察填料上污泥的生长状况。若微生物增殖正常,可加大水量。(6) 当填料上的生物膜达到 12mm 厚时,且沉淀池的出水较清澈,氧化池进出水去除率60%时,可认为生

9、物膜的培养基本结束。此时可关闭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泵, 不再将污泥回流至接触氧化池。当水质恶化时,可适时开启污泥回流泵,以增强处 理效果。(7) 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膜开始新陈代谢,老膜开始剥落,出水中出现悬浮物,标志 着挂膜阶段结束,可进入正常运转。五、系统监测( 1 )通过镜检,观察原生动物数量、种类和活跃情况判断微生物挂膜及处理效果。在挂膜过程中,应经常采样进行显微镜检验,观察生物相的变化。生物膜上的可从侧 面反应生物膜的培养情况。生物膜以放线菌的菌丝体及活性泥团为底膜,并夹有多量原生 动物及后生动物时,提示生物膜已进入正常微生物环境的代谢状态,生物膜挂膜过程基本 完成。生物膜上的原生动物

10、可以参考活性污泥培养成熟时的原生动物。镜检只能作为评价 生物膜挂膜完成与否的辅助材料,生物膜培养成熟与否应结合对污染物项目的去除效果来 综合评定。挂膜是否完成可通过监测反应器对废水中COD氨氮等去除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且稳定。若挂膜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可认为挂膜完成。(可供参考的生物变化过程)约15天之后,填料上有一些变形虫、漫游虫(用生物 显微镜观察),手摸填料有粘性、滑腻感,在 20天以后出现鞭毛虫、钟虫、草履虫游离菌 等原生动物。在经过20天的培养出现轮虫、线虫等后生动物,标志生物膜已经长成。(2)检测污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一般不低于 2mg/L。(3)观察污水的顔色变化。(4)常用水质及测

11、定方法,见下表:监测项目测定方法主要分析仪表、仪器COD重铬酸钾法COD测定仪SS重量法分光光度计色度铂钻标准比色法分光光度计PH在线检测及比色法在线PH计及试纸前两次的监测项目是这几项,第三次加上 B0D5、TP六、挂膜与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了保证生物膜挂膜与驯化能顺利进行,在挂膜驯化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挂膜过程中需要控制的环境条件:在生物膜的挂膜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适当的营养比例,尤其是碳、氮、磷的比例,一般可以按照B0D5:N P=100:5:1来设置;在挂膜期间,应该避免大量有毒物质进入挂膜或驯化系统。除了合适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应该保证挂膜与驯化系统中有合适微生物生长的pH值、

12、温度等。一般春秋季节污水温度1520C之间,适合进行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可适当投入接种污泥,并控 制较低的运行负荷。一般冬季培养污泥时,培养时间会增加3050%(2)在挂膜初期应注意控制系统的溶解氧。一般来说溶解氧应该比正常运行是稍少,对 于有曝气系统的生物膜系统,可以减少曝气量来达到目的。控制溶解氧的目的是减 少挂膜初期曝气作用造成生物膜冲刷流失。污泥培养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产生的污泥絮凝性能不太好,好处于离散 状态,价值污泥浓度较低,微生物易处于内源呼吸状态,因此曝气量一定不能太大,般控制在设计正常值的1/2左右即可,否则,絮状污泥不易形成(3) 挂膜初期进水流量小于设计流量,一般

13、情况下,可以按照设计流量的2030%启动运转。当挂膜观察到有微生物附着生长在填料上时,填料层表面应逐渐被膜状污泥(生 物膜)所覆盖,可以适当提高进水流量,一般提高到6080%匕较合适。当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可以再适当提高污水流量直至设计流量。在生物膜培养的初 始阶段,负荷应由小至大,待运行稳定后逐步增大污水水量,提高污泥有机负荷直至满负荷运转。(4) 生物膜过厚会导致生物膜中厌氧细菌的大量繁殖,严格控制生物膜的厚度,保持好氧层厚度2mm左右,应不使厌氧层的过分增长,保证生物膜的脱落均衡进行。在 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镜检发现生物膜生物相发生异常、生物膜过厚时,应通过调 节水力负荷,调整回

14、流水量等措施,促使生物膜脱落以达到合适厚度。(5) 曝气池水面的漂浮物要定期捞除。定期观察设备运行和处理出水,发现异常情况应即时处理。(6) 沉淀池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出现大块污泥上浮,上浮污泥带有淡铁锈色、不臭、 并附有小气泡,为污泥反硝化所至。解决办法:加大回流比、缩短泥龄、增加污泥 负荷、多排泥。(7) 试运行中,应严格监测生物接触氧化池内 DO、温度、PH值变化、微生物生长状态 及种类;(8) 生物接触氧化在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在低、中、高负荷时, DO控制不当均有可能发生生物膜的过分生长与脱落,故应控制污泥负荷在0.20.3kgBOD5/kgMLSS之间;(9) 运行前对所有设施、管道及

15、水下设备进行检查,彻底清理所有杂物,以避免通水后 管道、设备堵塞和维修水下设备影响调试的顺利进行。(10) 培菌初期,曝气池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严重时会堆积整个生化池走道板,这一问题是培菌初期的正常现象,只要控制好溶解氧和采取适当的消泡措施就可以解决。(11) 运行后期发现二沉池出水带有絮状生物膜、 并且从沉淀池底部污泥斗易翻团状污泥, 故应尽快排出沉淀池底部污泥斗污泥,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12 )污水处理系统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排除方案序可能出现的引起异常现象可能的解决方案号异常情况原因1水泵抽不上水或出水量极少1、??水泵电机接线有误2、水泵被异物缠绕3、水泵电机损坏1、更换电机三相接线2、清除水泵泵腔内的异物3、更换水泵2出水色度不达标1、原水色度超标2、加药量不足3、药剂效果不理想1、控制原水色度在设计值范围之内2、适当加大药剂投加量3、选择效果更好的药剂3出水COD不达标1、微生物营养不2、曝气量不足3、PH值及水温不正常1、向池中按比例投加N、P等营养物 质。2、增加曝气量。3、调整PH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