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休克复苏指南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465829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休克复苏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休克复苏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休克复苏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休克复苏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休克复苏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版休克复苏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休克复苏指南(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 1 概述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30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目前,低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

2、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监测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推荐意见1: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 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C 仅有级研究结果支持D

3、 至少有l项级研究结果支持E 仅有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研究文献的分级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2 病因与早期诊断 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失血是典型的显性丢失,如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等。显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

4、外,主要为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他方式的不显性体外丢失。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1mmHg0.133kPa)或脉压差减少(20mmHg)、尿量100min、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然而,近年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发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有研究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们也指出了在休克

5、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胃黏膜CO2张力(PgC0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但尚须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取决于机体血容量丢失的量和速度。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估计血容量的丢失(见表2)。成人平均估计血容量占体重的7(或70mLkg),70kg体重的人约有5L的血液。血容量随着年龄和生理状况而改变,以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参考指数时,高龄者的血容量较少(占体重的6左右),儿童的血容量占体重的8-9,新生儿估计血容量占体重的8-10。可根据失血量等指标将失血分成四级。大量失血可以定义为

6、24h内失血超过病人的估计血容量或3h内失血量超过估计血容量的一半。 推荐意见2:传统的诊断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C级)。 推荐意见3: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应该重视血乳酸与碱缺失检测(E级)。 表2 失血的分级(以体重70kg为例) 分级 失血量(mL) 失血量占血容量比例() 心率(次分) 血压 呼吸频率(次分) 尿量(mLh) 神经系统症状I 750 30 轻度焦虑 7501 500 1530 100 下降 2030 2030 中度焦虑 1 5002 000 3040 120 下降 30-40 5-20 萎靡 2 000 40 140 下降 40 无尿 昏睡 3

7、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以保存体液,维持灌注压,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其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血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增加回心血量。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保存体液。

8、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标准,必然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早期认识和救治;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保护是以牺牲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持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内毒素血症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发大量炎性介质释放人血,促使休克向不可逆发展。 机体对低血容量休克的反应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系统,同样也存在对后续病程的不利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与泌

9、乳素分泌减少可以造成免疫功能抑制,病人易于受到感染侵袭。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等病理过程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并有可能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三磷酸腺苷(ATP)生成显著减少,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并组织蓄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直至发生MODS。推荐意见4:应当警惕低血容量休克病程中生命体征正常状态下的组织细胞缺氧(E级)。4 组织氧输送与氧消耗 低血容量休克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因而DO2降低。对失血性休克而言,DO2下降程度不仅取

10、决于心输出量,同时受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影响。在低血容量休克、DO2下降时,VO2是否下降尚没有明确结论。由于组织器官的氧摄取增加表现为氧摄取率(O2ER)和动静脉氧分压差的增加,当DO2维持在一定阈值之上,组织器官的VO2能基本保持不变。D02下降到一定阈值时,即使氧摄取明显增加,也不能满足组织氧耗。 血红蛋白下降时,动脉血氧分压(Pa02)对血氧含量的影响增加,进而影响D02。因此,通过氧疗增加血氧分压应该对提高氧输送有效。 有学者在外科术后高危病人及严重创伤病人中进行了以超高氧输送为复苏目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但是,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与以正常氧输送为复苏目标相比,超高氧输送并

11、不能降低死亡率。有研究认为两者结果是相似的,甚至有研究认为可能会增加死亡率。Kern等回顾了众多RCT的研究发现,在出现器官功能损害前,尽早复苏可以降低死亡率,对其中病情更为严重的病人可能更有效。推荐意见5:低血容量休克早期复苏过程中,要在MODS发生之前尽早改善氧输送(C级)。5 监测 有效的监测可以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病情和治疗反应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指导和调整治疗计划,改善休克病人的预后。51 一般临床监测 包括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监测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在休克早期阶段往往难以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皮温下降、皮肤苍白、皮下静脉塌陷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休克的严重程

12、度。但是,这些症状并不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特异性症状。心率加快通常是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但是心率不是判断失血量多少的可靠指标。比如较年轻病人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血管收缩来代偿中等量的失血,仅表现为轻度心率增快。 血压的变化需要严密地动态监测。休克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有研究支持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维持“允许性低血压”(permissive hypotention)。然而,对于允许性低血压究竟应该维持在什么标准,由于缺乏血压水平与机体可耐受时间的关系方面的深入研究,至今尚没有明确的结论。目前一些研究认为,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0-80mmHg比较恰当。 尿量是反映

13、肾灌注较好的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循环状态。当尿量05mL(kgh)时,应继续进行液体复苏。需注意临床上病人出现休克而无少尿的情况,如高血糖和造影剂等有渗透活性的物质造成的渗透性利尿。 体温监测亦十分重要,一些临床研究认为低体温有害,可引起心肌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当中心体温34时,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5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521 MAP监测 有创动脉血压(IBP)较无创动脉血压(NIBP)高520mmHg。持续低血压状态时,NIBP测压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大动脉压力,而IBP测压较为可靠,可保证连续观察血压和即时变化。此外,IBP还可提供动脉采血通道。522 CVP和PAWP监测 CVP是最常用的、易于获得的监测指标,与PAWP意义相近,用于监测前负荷容量状态和指导补液,有助于了解机体对液体复苏的反应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CVP和PAWP监测有助于对已知或怀疑存在心功能不全的休克病人的液体治疗,防止输液过多导致的前负荷过度。近年来有较多研究表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VP和PAWP与心脏前负荷的相关性不够密切。523 CO和SV监测 休克时,CO与SV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连续监测CO与SV,有助于动态判断容量复苏的临床效果与心功能状态。 除上述指标之外,目前的一些研究也显示,通过对失血性休克病人收缩压变化率(SPV)、每搏量变化率(SV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