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045896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1、概括主要事件2、提出中心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交代文章的线索6、 运用修辞手法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

2、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 山坡羊 潼关怀古(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3、(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

4、(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 日 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 (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 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四、分析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 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3、作者为

5、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五、答题技巧1、先看标题的本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再思

6、考深层含义:(1)结构 (线索 贯穿全文 / 悬念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象征、 双关等)(3)主旨 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5)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6)表现手法 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祈雨娘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这里雨水充足。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

7、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

8、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

9、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

10、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

11、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架桥铺路,建造高楼。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

12、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B.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C.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D.小说通过刻

13、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C(2)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刻画人物。“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3)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

14、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分析】(1)C项,“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错误。结合“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等分析可知,“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于文无据。故选C。

15、 (2)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先生念给我们听”“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