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45866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资料。 5学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熟知课文资料。 2透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

2、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完美的地方。此刻我们一齐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完美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此刻我们一齐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桃花源记导学案

3、清潭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透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完美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完美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

4、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资料多描述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

5、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

6、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的叙事线索,学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完美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齐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情绪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7、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

8、说”“美美地听”,力争透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潜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完美的地方。之后,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此刻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完美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呢?此刻,让我们一齐跟着渔人

9、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

10、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最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述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构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

11、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完美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朗读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2.感知课文 (1)以为线索,以为顺序,从桃花源,到桃花源,再到桃花源(或桃源桃源桃源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12、。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延古:请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要:

13、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竟然 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遂:最后于是,就寻:寻找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缘、扶:沿着云、道:说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此刻,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3.练习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最大努力。 板

14、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回忆上节课所学资料,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资料等方面。 2.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渔人是在偶然的状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