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父与子》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452832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父与子》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教案三星小学 潘巧群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运用读悟结合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感受父子之间深深的爱,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教学过程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是地震后的图片,请大家一起欣赏。(边播放边解说)昔日豪华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压得面目全非整洁干净的教室转眼间变得破烂不堪原本美丽宁静的家园如今已变成一片废墟地震后的大爆炸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2、 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人的生命变得

2、更加脆弱,但是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分享这个感人的故事,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老师: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二:聚焦父亲的“了不起”1、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默读课文2至12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2、 汇报交流(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 A:你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B:“冲”字说明父亲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来读出父亲当时的心情。(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父亲

3、当时的心情怎样?B: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面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辛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B:这段话哪里让你感动的,为什么? 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8小时,而是要把时间罗列起来写呢?(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C:有哪些人来劝阻父亲?他们是怎么劝的?(师生角色体验对读) 面对这么多人的劝阻,父亲是怎么回答的呢? 这三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但是父亲在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一样的吗?(指名一学生读出父亲的心情)D:引读:是啊,父亲的心情一

4、次比一次着急,当有些人上来拉住父亲,这位父亲双眼是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恳求地问(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继续挖,当他看到消防队长出现时,他以为它的儿子有了获救的希望,他着急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了,他简直要崩溃了,这位父亲焦急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这么多人来劝阻你,而且当时的情况那么危险,你为什么不离开呢?E:想象: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位一心要救出儿子的父亲。范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面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就是在这样的苦苦挣扎中不停

5、地挖着挖着,在这漫长的38小时里,父亲究竟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请大家带着你看到的画面来读读这段话。(个别读,齐读) 小结: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打倒这位父亲,让我们不禁赞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在这38小时里,父亲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那到底是什么让父亲苦苦坚持了38小时呢?F:导读:当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看到眼前一片废墟,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别的孩子的父母绝望地离开是,父亲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来劝阻他时,父亲心中一直坚信这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

6、起!) 不论多少人来劝阻他,不论身上有多少伤痛,他总是不停地挖呀挖呀,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因为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是这句话让父亲坚持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三:走近“了不起”的儿子1、 当他挖到第38小时时,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出示对话,同桌联系朗读,师生对读)2、 从这段对话中,你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吗?3、 练笔:当阿曼达和13位同学在没有阳光,没有食物的废墟底下呆了38小时,他们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配乐出示)当阿曼达和同学们感到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时,他会这样告

7、诉同学们( )当黑夜来临,陌生的孤独和恐惧侵袭着他们的心灵,同学们想要放弃生的希望时,阿曼达会这样鼓励同学们( )4、 小结: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对父亲的信任都让我们震撼,让我们凝视父子相拥的镜头,一起来读读我们期待已久的结局吧。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教后反思三星小学 潘巧群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地震中

8、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本节课在设计时我请教了很多老师,进行几次试教活动,力求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的目标力求做到简明,使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

9、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们通过深情的导语和真实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文本中,通过教师边播放边讲解图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积极地投入,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二、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本文很长,时间又有限,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的,我采取了“删繁就简”的教学策略,决定抓住“两个突破点”整体规

10、划全文教学。这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通过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重点句,连接上文父亲不顾劝阻和下文儿子在危难时刻的先人后己的精神,以词带句,以句贯文,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三、通过朗读,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父母之情,学生日日都在感受。其情平实无华,却在细微之处,孩子们没有机会去体会那么轰轰烈烈的情感爆发。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正能体现这种情感,我

11、们以“情感”为主线,抓住文中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不停地挖,经历了好心人拉住他、消防队长挡住他、警察劝他、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离开他,引导学生切身想象父亲当时的心理,让学生感同身受,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体会到父亲此时此刻即使疲惫不堪也不愿意放弃。然后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 四、综合训练,读想结合。本节课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

12、累、憔悴不堪?漫长的38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教学是个缺撼的艺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们感到还有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一、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提示他声音更响亮一些。 二、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我觉得自己在课文处理上有些挖掘不

13、到位,如:儿子的表现部分,我们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死亡,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四、教师的主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自己的课堂评价不够及时,另外,没有及时进行课堂小结,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更有系统性,也能更加深化主题。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思考,我们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