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会考复习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0441222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二会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会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会考复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a)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受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的快慢,归跟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a)“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前)(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 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2)传统人口增长模

2、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高-低-高”模式(工业革命)特点: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主要分布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低-低-低”模式“三低”特点;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表现:1.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大致相同,趋于稳定;2.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零甚至为负;3.人口总数基本稳定,有些甚至减少;主要分布国家: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2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b)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有的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负增长)波兰、奥

3、地利、葡萄牙、希腊 (零增长)英国、比利时、芬兰 (自然增长率接近零)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转变。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三.“人口爆炸”1“人口爆炸”的含义(a)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猛增的现象。四.环境的限制性1自然资源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b)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自然资源重要性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的土

4、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矿产资源是人类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资源需求越来越大 不合理利用 水体污染。森林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沙化 大气污染程度加深 气候反常。五.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a)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等。)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2人口容量的特点 (a)人口容量是

5、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容量有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六.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a)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四种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由城市到农村,由城市到城市,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七.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b)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温和:气候不仅直接影响

6、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水源方便: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土壤肥沃: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易于农耕的平原或河谷地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自然灾害(如洪水、暴雨、地震、火山爆发、瘟疫等)、环境变化(如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劣等)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生态移民(环境移民)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

7、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减少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吸引大量人口 迁入,改变了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人口空间分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3)政治因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政治中心改变: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人们未来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想方设法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或

8、各级中心城市。家庭和婚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人口迁移基本原因: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2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表现及原因(c)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表现: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原因:行政调动、政策控制。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现:迁移的主流是中部向东部,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活跃,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八.外国文化与人口1地域文化的概念(a

9、)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2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a)文化差异如婚姻、宗教,对人口发展影响很大婚姻:(1)初婚年龄: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低,生育时间长出生率高西方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 出生率低(2)婚姻稳定程度: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严重降低出生率。宗教: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出生率提高九.中国文化与人口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a)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方面。(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4)从安土重迁到

10、“四海为家”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分析1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b)一)、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与城市区位1)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地区的城市应建排水设施。2)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2)气候与城市区位1)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温度)2)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降水)(3)河流与城市区位1)河流的供水功能影响城市区位。例如: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地区的绿洲。2)河流的运输功能影响城市区位 河流入海口(河运与海运的中转站) 例如:

11、上海、广州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物流的集聚、中转) 例如:宜宾、重庆、武汉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转运) 例如:江西赣州市注:码头建在河流的凹岸因为这里水深,泥沙淤积少,但注意河流对河岸的冲蚀。(4)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方:避开地震频繁地区,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区以及活动断裂带。二)、经济地理区位主要经济地理区位因素:自然资源、交通、科技、旅游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1)自然资源: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例:铁矿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注:居住区应布置在有污染工业区的上风向或城市河流的下游。(2)方便的交通条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邻

12、近港口或边境,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临近多条铁路,尤其是铁路交会处,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城市。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政策、外交会改变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影响城市的发展。例如:深圳、珠海。例: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有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巴西利亚。宗教职能突出的城市有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耶路撒冷。2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a)(1)人口密集的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海、沿湖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

13、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二.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商业用地:零售商业、批发商业用地、专业性服务业;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的分类(a)城市功能分区划分: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b)自然地理条件:土地的面积与形状、地形起伏程度与坡度大小、水文和气象条件等。历史文化因素:原有基础很

14、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区现状。经济发展水平: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2)交通的通达性:市中心通达度最高,租金最贵。从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会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较贵。交通运输状况社会原因:收入差异、知名度、种族和宗教。行政因素:政府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四.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的含义及运用(b)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成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要点:(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城镇规模大小与数量成反比;(3)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影响因素是商业、行政和交通运输因素(4)在理想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5)从区域总体来看,高级中心地包括低级中心地,高级中心地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五.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及意义(a)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标志: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b.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步转移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的意义:a.创造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和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b.能够有效的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