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435272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典型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环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始终是科举必考内容。12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2公元前89),名轲,字子舆,邹国

2、(一说山东省邹县东南,另说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称孔,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毕。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统称为四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gu)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w)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3、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患者何不为(w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n)食(s),一豆羹(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呼(h)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r)而与之,乞人不屑(x)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欤(y)?乡(xig)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w)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w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4、穷乏者得(d)我而为(w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步都得到,那么,我会舍掉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步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东西尚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因此,我不会为生存不择手段。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厌恶的事情尚有比死亡更为讨厌的事,因此,有的祸害我也不规避。如果人们爱慕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但凡可用求得生存的措施,为什么不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讨厌的,那么,但凡可以用来规避祸害的手段,为什么不去做呢?由于这些方式就可以生存

5、下来,有的人却不使用,由于这些措施就可以规避祸害,有人却不乐意这样做。因此,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讨厌的。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思想感情,人人均有这种思想感情,只但是贤人可以坚守这种品德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不会接受;如果你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乐意接受。为了优厚的俸禄就不辨别一下与否合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为了我结识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过去我为了道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目前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过

6、去我为了道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目前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过去我为了道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目前却为了我所结识的贫困的人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也不能停止了吗?这就是说丧失了人的本性。亦:也 欲:想要 得:获得 兼:同步得到 舍:舍弃 取:选用 生:生命 义:大义 甚:超过 于:比 故:因此,因此 恶:厌恶 患:祸害,劫难 辟:通“避”,规避 如使:如果,假使 莫:没有什么 则:那么 凡:但凡 得生:保全生命 者:的措施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为:做 是:代词,指这种措施 而:但是 是故:因此非独:不只,不仅 贤者:有才德的人是:这 勿丧:不丢掉 箪:古代盛饭

7、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质的盛食物的器具 则:就 弗:不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她 行道之人:路上的一般人 蹴:用脚踢不屑:觉得不值得。在这里是因轻视而不乐意接受的意思 万钟:高位厚禄何加:(有)什么益处 本心:天性,天良一词多义1、呼尔而与之:表承办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某种措施4、两者不可得兼:可以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谢 故不为苟得也:获得5、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表目的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8、也:采用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消句子独立性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得之则生: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此之谓失其本心:构造助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7、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调助词 呼尔而与之:给、故患有所不辟也:因此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由于10、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如果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

9、通“避”,规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调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词类活用得:名词作动词,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方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背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均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可以保有它。第2

10、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这些人还没有散失“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因此,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当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背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出名儒家典籍孟子

11、,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措施,层层进一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出来并被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

12、,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因此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一种人,一定要先使她的内心痛苦,使她的筋骨劳累,使她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她受尽贫穷之苦,让她行动混乱,用来使她的内心受到震撼,使她的性情坚韧起来(使她忍耐心性),增长她本来没有的才干。一种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后来才会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懂得有所作为;(一种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目前言谈中,然后才干被人所知晓。(如果)一种国家在国内没有支持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才明白忧虑祸害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

13、灭亡的道理。()任:责任,使命。(9)也:语调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达停止,后半句将加以申说。(10)苦其心志:使她的心志痛苦,心志,思想。 志:意志,感情。(1)劳其筋骨:使她的筋骨(身体,肉体)感到劳累。(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她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13)空乏:资财缺少。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她受到贫困之苦。空,穷。乏,绝。(14)行拂乱其所为:使她做事不顾。拂,违背。乱,扰乱。 (15)因此:用这些措施。 (16)动心:使她内心惊动。 (17)忍性:使她性格坚韧,忍,使坚忍。(1)曾益其所不能:增长她所不具有的能力。曾,通“增”,增长。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有的能力。益,增长。

14、(19)恒过:常常出错误。恒,常。过,原意为过错,错失,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犯过错的意思。(20) 然后:这样后来。 (1)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22)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虑:思路。()而后作:然后才干奋起。作:奋发,指有所作为。(24)征于色:体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显露在脸色上。征,验(显露,体现)。色,脸色、神色。(25)发于声:表目前声音上。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发:体现。声:声音。(2)而后喻:(看到她的脸色,听到她的声音)然后人们才理解她。喻,知晓。(27)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

15、王的贤士。入:里面,此指在国内。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出:在外面,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懂得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忧虑祸害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长。2.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3.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通“弼”,辅佐。词类活用1. 生于忧患(生)、死于安乐(死)、恒过(过):名词作动词2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挨饿空乏其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