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434295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4胡同文化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题解读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作者作品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背景纵览虽说作者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所以,

2、他看北京,是有一种特别的感受的。近二十年来,随着北京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为了记录这一历史,就有了反映这一历史的摄影艺术展,也就有了胡同之没这一摄影艺术集。这个集子的编者又向汪曾祺先生求序,于是就有了这篇胡同文化。字词梳理1.字音安土重迁(zhn)熬白菜(o)没落(m)虾蟆陵(h)低徊(hui) 2.辨音 3.辨义坠堕都有从上往下掉的意思。“坠”还可以有沉重的东西往下垂,垂在下面的意思,甚至可引申为垂在下面的东西。构成词有:坠毁、坠落、坠楼、摇摇欲坠。后者“堕”由上往下掉,引申为品德的缺失,甚至沦落、流落,构成词是“堕落”。慨概“慨”都用在情绪上,都是形容词,意思是“激愤、感

3、慨、慷慨”。“概”指气度神情,甚至引申为景象、状况,都是名词,构成词可以有:气概、胜概、概况、概略、概率、概论、概貌等。除此外,还作副词,是“大略、一律”的意思 惮殚前者“惮”,书面语,“怕”的意思,组成词有惮烦、肆无忌惮。“殚”也是书面语,形容词,“尽、竭尽”的意思,组成词有殚思竭虑、殚精竭虑。4.词义 安土重迁:安于本土,看重(也就是不肯轻易地)搬迁。房檩:架在屋梁或山墙上面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也叫檩子。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建立国子学,北齐称为国子寺,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一年起设学部,国子监才被废除。祭酒:掌管国

4、子监的官员。策源地: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安分守己:规矩老实,安守本分。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令。凭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衰草离披:野草衰败的样子。 怅望低徊:失意地看着旧迹,低头徘徊。课文剖析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平淡朴素口语话)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语言口语话,很有味儿,富有生活气息)。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

5、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关键句,起总领下文的作用。文章大处着笔,从北京城的建筑格局写起,写北京城建的四方四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是为下面写胡同文化作铺垫。第1段,写北京的胡同。北京城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总领下文,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这句话的具体阐释。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

6、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可以看出作者行文的调侃与幽默,他并不一本正经,这才是一种文化“休息”。 第2段,历数胡同的来源,所举例子都比较有趣,有代表性,可读性强。举如此多的例子,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作者不厌其烦

7、地举例,胡同的名称与内涵似联非联,意在说明自己的看法,也表明了一种不温不火的韵味。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设问,引发读者兴趣。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第3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

8、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第4段谈胡同里的市民的活动,以动显静,表明北京市民生活的安宁与平和。第一部分(第14段),写了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是关键句。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第5段,带出与胡同紧密联系的四合院,即“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指出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北京胡同里的市民生活。第5 段

9、点出了题旨,承上启下,是全文的枢纽。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开首点出胡同文化的特点,安土重迁的心理是其封闭性的一种呈现。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第6段,谈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安土重迁”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唯一表现。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

10、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处街坊”多是礼节性的,“棋友”“酒友”“鸟友”也是休闲娱乐性的,可见人际交往是表面上;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

11、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第7段,谈北京人的人际交往处街坊,但“过往不多” 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传神地写出了一种他们无限的满足感!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点和进步失之交臂,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夸张手法,表现易于满足的特点。借助于大白菜,

12、谈北京人惟我独尊、满足现有一切,固执地拒绝外界事物的心理 第8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北京人在政治方面很封闭,只要不直接关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那就算与己无关,权当看戏,图个热闹。这是围墙所体现出的戒备、防范心理。第9段,写北京胡同市民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的性格。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

13、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用作者自己写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再次证明胡同文化易忍、易满足的特性。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14、”“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两个“睡不着眯着”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忍者”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忍着”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睛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第1012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做更深入地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 “忍”就成了维持胡同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作者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二部分(第512段),写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从第5段开始,作者由谈建筑学的胡同,转向谈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

15、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组四个短语,一气呵成,非常雅致,也非常感伤。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作者的真实感受,充分反映了作者非常理智又眷恋胡同文化的浓浓情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1993年3月15日文章分成三大块,作者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文章看似散乱,实际上飘而不散,显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第1315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胡同文化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文化老人,目睹它的败落难免产生怀旧和感伤情绪,这是很自然的。一句“再见吧,胡同”,连读者也不禁对这种行将没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种留恋情怀。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