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43306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辨析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 (08FD304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8sk106)研究成果。王道阳,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芜湖 241000)摘要:从Cannon首先引用了“压力”这一概念至今,已近100年的发展,但人们对压力的认识还是充满争议。压力源的概念是在对压力概念认识深入过程中提出的,后来人们又提 出了应对等中介变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压力是个体知觉到压力源(刺激)所产 生压力反应的过程。它包含四大部分:(1)能够被个体知觉并产生正性或负性的压力反应 的任何事件或刺激都是

2、压力源。(2)因个体存在着人格差异、性别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对 压力源就有不同认知评价,也就有好或坏、重或轻等不同的压力反应。(3)个体对压力反 应还受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4)压力反应主要表现为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生理 反应主要表现在出汗、血压升高、失眠等生理变化;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 为反应。关键词: 压力,压力源,概念压力是一个特别难以界定的概念,正如 Selye 所说的那样:“压力,就像相对论一样, 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却很少有人彻底理解的科学概念”。1随着心理科学在中国蓬勃发展, 很多研究者也逐渐对压力开展深入研究,但直到今天很多研究报告中也没有给压力、压力源 较为清

3、晰地、科学地、可操作性的定义。英文stress (压力)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re,愿意是“扩张、延伸、抽取”等。也有人 认为stress (压力)一词是从古法语中的“distress”演化而来,古法语中的distress,是指“置 于狭窄和压迫之中”因此,在中世纪英语中,“压力”这个词是以distress”形式出现,本 意是“使痛苦”“使悲伤”或者表达为“引起痛苦和悲伤的事物”。 2“压力”一词,最早是 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或者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形变的状态, 这时的压力(stress)也称为物理压力(physical stress)。319世纪末开始,生理学家、

4、心理 学家、社会学家借用这个词来描述动物和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4Cannon (1915)首先引用了“压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压力就是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一种体内平衡紊 乱,在危险未减弱的情况下,机体处于持续的唤醒状态,最终会损坏健康。 5真正比较深入研究压力的是Selye (1956),他把压力定义为“躯体为了适应施加于它身 上的任何需求而产生的非特定性反应”,并且压力可以分为负性压力(distress)或者正性压 力(eustress)。负性压力可以使个体产生一种不愉快、消极痛苦的体验,具有阻碍性。正性 压力可以使个体产生一种愉快、满意的体验,具有挑战性,可以促使个体的成长和职

5、业的发 展。他还认为,人若完全脱离压力就等于死亡,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对个体都是不利的,其中 负性压力是要避免的。6他还认为压力是人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为了适应压力源的刺激, 躯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而引起压力的刺激都伴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学变化,他称之为 适应性综合症,并总结:(1)压力是非特异性的(即环境刺激或需求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 机体的生理学反应却是不变的);(2)凡是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的都是压力源;(3)心理事件 和物理压力一样,可以产生同样的压力反应;(4)有些压力产生良性压力,有些压力产生不 良压力;(5)压力通常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6)对于人类,压力可以受到各种治疗技术的 调节

6、。 7随着对压力研究的深入,人们不仅区分了压力与压力源概念,而且开始关注中介变量。 Lazarus (1966)认为,心理压力(psychological stress)是指“被个体评价为可能威胁身心 健康,需要动员自身资源承载或逾越的,个体与环境间的特殊关系”。他还指出,压力是一 种觉察到的威胁,压力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发生于个体觉察或估价 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Holmes & Rahe(1967)将压力定义为“遇到外在事件而失去生 活平衡时,个体为恢复原来的适应状况,所花费的精神及体力的总和”。 9Dohrenwend(1984) 认为压力是一种“插入”状态,是对压力

7、源的内在反应,是一个过程。在压力反应中有五个 重要因素:(1)压力源(存在破坏机体平衡的倾向),(2)中介因素(起调节压力源影响的 作用),(3)压力体验(压力源与中介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对压力源的努力,(5) 个体对紧张情境做出的行为反应。10Beehr(1991)认为压力是某一情境使人产生特殊生理 或心理需要,由此发生的不平常的或出人意料的反应。11Higgins(1992)等认为压力是促 使一个人内心产生不平衡状态的原因,压力是高度焦虑经验的认知及反应,它是涉及威胁或 危险的认知及反应。 12Murray 认为压力是一种心因性需要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行为的环境 特征,而这种需要

8、具有多样性。他还把真环境(a压力)和知觉到的环境(卩压力)做了严 格的区分。所以应对压力时,不仅要减少a压力,更要减少卩压力。13随着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stress 概念也不断出现在中国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研究报告中。Stress在中国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有多种中文译法,在新加 坡、港台地区的华语圈中,一般翻译为“紧张”或“压力”,“压力”一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 学术界,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我国大陆的研究者,多年来一直将stress翻译为“应激”只是在近几年,使用“压力” 译法的学者才逐渐增多起来,而有关压力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张伯源、陈仲庚(1991)认为 压力是

9、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即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 境中,对一个人能产生影响的刺激或情境,被其感知到了,并做出主观评价后就会产生相应 的一些心理生理变化,从而对刺激做出反应。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做出较大的努力去 进行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也就是压力)。 14 张春兴(1994)认为压力有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类是突发性的事件刺激,伴随个人脱 离困境而压力得到迅速缓解,如路遇暴徒袭击;另一类是当事人虽然认知到生活环境中存在 着对自己具有威胁的事件,但因限于个人条件,只能任其存在,无法将它消除,此种生活事 件随时会使当事人在心理上

10、感到压力,这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现实,并将这类压力称之为“生 活压力(life stress)。15林春梅(2001)认为心理压力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下,因客观要 求与主体应对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 16车文博(2001)认为压 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 17梁 宝勇(2006)认为压力是由在生活适应过程中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外环境要求 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18压力概念界定的困难除了与压力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者思 考问题角度的差异。主要

11、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类,源于生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着 重从生理变化的角度探究压力,认为压力是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生理唤醒和反应,其代表人 物是Selye。第二类,源于社会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着重从外部诱因的角度研究压力,认 为压力是能够诱发压力反应的生活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代表人物是Holmes & Rahe。第三类, 源于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分析压力,认为压力是环境与个体内部需 求间的冲突,其代表人物是Lazarus。第四类,源于生理一社会一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 即从生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综合角度研究压力,认为压力是个体对紧张情境做出反应的 过程,其代表人物是 Do

12、hrenwend。综合以上研究,我们从生理社会心理学取向的角度可以把压力理解为一种复杂的身 心历程,它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1)任何情境或刺激具有伤害或威胁个人的潜在因素, 就是“压力来源”(stressor)。(2)当事人认为上述事情的刺激或情境,对于个人确实有所 威胁时,此时即构成压力,但如果认为是种解脱或乐趣而不是威胁时,则不构成压力,此历 程即为“认知评估”(cognitive appraisal)。(3)当事人意识到他生理的健康、身体的安全、 心理的安静、事业的成败或自尊的维护,甚至自己所关心的人等正处于危险的状况或受到威 胁时所做的反应,即为“焦虑反应”(anxiety reac

13、tion)。因此,压力产生的身心历程是:压 力的来源f威胁的知觉f焦虑的反应。19二、压力源概念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Meyee首先倡导将填写生活图表纳入医学检查,得到广泛响应,其后, 在Hawkins等人的不断努力下,Meyee的生活图表逐渐系统和完善(近期经验图表,Schedule of Recent Experiences, SRE, 1957), SRE 在后来的相关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继 Meyee 和 Hawkins 的开创性研究之后,压力来源的研究主要沿两条路线拓展。一条路线以Holmes & Rahe(1967)的研究为代表。他们为了弄清楚哪种生活变化能引 起最多的压力,以及什

14、么样的疾病会因为各种生活变化带来的压力而恶化率先对压力进行定 量研究。他们引入了“生活事件”这一新的概念,即把生活变化中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的事 情称为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就是压力源的操作定义。压力源是典型的生活事件,但不是所有 的生活事件都产生压力源,最关键的还是个体认识到对他的自尊和安全有威胁,而他又没有 足够的应付措施来改变这种不良处境,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体的精神结构对外部现实关注时出 现于内心世界的生活事件才是压力源。 20他们还认为个体的心理压力,来源于生活中遭遇 的重大事件,重大生活事件将导致机体内部平衡的丧失,促使个体做出新的自我调整,如果 个体在短时间内经历过多,或过于严重的生活事件

15、,则机体患病的危险性会大大提高。为了 验证其理论假设,Holmes & Rahe在对大量医疗记录做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由43个 项目组成的“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 1967),这一量表 至今仍在各种研究中广泛使用。虽然Holmes & Rahe的理论和量表,后来受到多方面的批评 和质疑,但这一量表的编制为生活事件的客观标准化测量,及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心理压 力来源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条路线,以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为代表。他们认为心理压力的来源不是重大 生活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小的烦扰,这些生活烦扰的

16、不断积累,消耗着人的精力和体力, 最终危害身体健康。Shek (1989)研究指出,日常生活的烦恼事件(daily hassles)是比生 活事件更有效的指标,且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 21Lazarus 和 Folkman 从上述理论观点出发,编制烦恼量表,由于这一量表将身心症状与生活事件相混淆, 后来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心理压力来源于“生活烦扰”的 观点,后来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国内外有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压力来源的研究均表明,“生活烦扰”是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开始尝试修订和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事件量表。杨 德森等编制了中国第一个“生活事件量表(LES, 1990)”,这一量表由48个常见的重要生 活事件组成,其中,家庭生活方面28 个,工作学习方面13个,社交和其它方面7个,另外 设有空白项目,当事人可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