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433021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理数的乘方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理数的乘方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理数的乘方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理数的乘方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理数的乘方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理数的乘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理数的乘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学设计 -铜川市第三中学 赵晓荣一、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为“有理数的乘方”的第1课时。在小学平方、立方和有理数加减乘除的基础上,本课时引入有理数的乘方,通过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引入乘方的概念,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思想方法,同时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 3、 情感态度:通过对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

2、解乘方的意义,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 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与乘法之间的联系,负数、分数的乘方运算;归纳和总结出有理数乘方法则。四、 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开始上课后,教师手中拿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提出问题,共有多少层呢?每层的面积是原面积的几分之几?对于这个问题,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且可以动手实践,给出答案。设计意图:课本在本课时中提供的细胞分裂情境,简洁明了,学生易于理解。这个折纸的案例在课堂中,“动作”比“图片”在某些时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折纸的动作更加直观,自己动手实践印象深刻更容易理解;还有就是第2课时的情境也是折纸,但是提出的问题不同,让学生体会相同的情境可以提出不同

3、的问题;最后,折纸情境中可以提出底数为分数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直观地从概念和计算结果中进行辨析,明确正确的书写形式,并推广到底数为负数的情形。(二) 明晰概念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板书算式 22222 类比小学所学aa=a2和aaa=a3,引导学生写出 22222=25,=()5 得到这个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感受折纸增长速度非常快的事实;二是要指出连乘的表示方法比较复杂,乘方是特殊的乘法,为了简便,可将它写成25,表示5个2相乘,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同时指出这就是乘方运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对()5的写法,可能会出现5的情况,鼓励学生在理解a2和a3

4、的意义的基础上,对两种写法进行比较,分小组让学生合作探究()5与5表示的意义,要求所有同学把自己的想法都在小组里交流,从而明确正确的写法。探究结果:()5表示5个相乘的积,即()5=;而5表示5个1相乘的积与2的商。板书相关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记作an,即aaaa=an,其中a是底数,n是指数,乘方的结果an叫做幂。思考:(-2)(-2)(-2)(-2)(-2)=?并找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具体例子,体会乘方和乘法的关系,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同时,对幂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明晰:底数是相同的因数,可以是任何有理数,指数是相同因数的个数。对概念的明晰有助于学生解决与

5、之相关的其他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3)4与-34,ab与ba各表示什么意义?要求所有同学把自己的想法都在小组里交流。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设计意图:学生仅限于从正方形面积和正方形体积的角度认识a2和a3,但对其中运算的本质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概念和概念的意义在这里尤其重要。对底数和指数的描述,应从乘方的意义入手:底数是连乘的因数,指数是连乘因数的个数;乘方是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前两个环节是本课时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才能真正对新概念接受并理解,因此,在前两个环节中,要重视情境对学生认知的影响。(三)

6、例题和巩固练习 在概念教学后,对概念进行巩固练习,可以选用教科书中随堂练习第1题那样的题目,或者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层练习不同的题目。 巩固练习1:(1)在74中,底数是,指数是; (2)在(-)5中,底数是,指数是。 可以采用教师提出问题、每个小组的5号学生(注: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编号,号数越大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较慢)来口答的形式:如板书“74”后,问:读作,7表示的意义是,叫做;4表示的意义是,叫做。巩固练习2:选用教科书中例1和例2作为练习,教师可以叫每个小组的3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1 计算:53;(-3)4;(-)3.例2 计算:-(

7、-2)3;-24;-2.设计意图:分层训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巩固练习1让5号学生来回答,如果回答对了说明班级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出现相同问题时就不必要花费太长时间;巩固练习2让3号学生在黑板演示,从计算中发现学生在概念理解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相应的练习,才能逐步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类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明晰概念的目标,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四) 课堂小结 用具体的问题回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1) 鼓励4号学生举出有关乘方运算的实例,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2) 鼓励2号学生回答:一个数的平方为16,这个数可能是几?一个数的平方可能是0吗?能是负

8、数吗?(3) 鼓励1号学生说说对乘方运算相关知识的理解。设计意图:分层回答问题,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小结,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1号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4号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2号学生,学生的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五) 布置作业 选用教科书中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如1、2、3号学生做习题2.13中第2,5题;4、5号学生做习题2.13中第1,2题。设计意图: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训练,有效避免不做练习或抄作业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使数学作业科学化、有效化。学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能力,数学理解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对数学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点评: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拓宽发展空间,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