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DOC 18页)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43225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DOC 1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DOC 1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DOC 1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DOC 1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DOC 1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DOC 1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DOC 18页)(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关于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持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世界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

2、补给的差别: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

3、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影响海洋生物-渔场影响航海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高考地理复习【二】关于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4、;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5、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

6、)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7、;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气压带

8、、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

9、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高考地理复习【三】关于陆地环境的知识点 1、

10、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

11、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

12、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阳坡、阴坡;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有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两大

13、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地质灾害的防御:提升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高考地理复习【四】关于气候的知识点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绝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绝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14、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终年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地形因素;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