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斜角肌综合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426373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斜角肌综合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前斜角肌综合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前斜角肌综合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前斜角肌综合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前斜角肌综合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斜角肌综合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斜角肌综合征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由于前、中斜角肌肥厚痉挛或是因为解剖学 变异,使斜角肌间隙变小,卡压通过的神经、动脉而出现的症候 群。(一 ) 应用解剖斜角肌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前斜角肌起于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肌纤维向前外下方止于第 1 肋骨上面的斜 角肌结节,其止点附着处的后缘和第1肋骨上面构成一锐角,其 抵止部附近为腱组织,腱组织比较坚韧但缺乏弹性,膈神经紧贴 前斜角肌前面下行。中斜角肌起于第26颈椎横突后结节,肌 纤维向外下方止于第 1 肋骨上面锁骨下动脉沟后方的骨面,其抵 止处附近组织也很坚韧,缺乏弹性。后斜角肌起于第46颈椎 横突后结节,肌纤维向下止于第 2 肋外面

2、。三块斜角肌均位于较 厚的椎前筋膜深面,由第 46 颈神经的前支支配,作用为上提 第 1 肋、第 2 肋,以助深吸气。如肋已固定则可侧屈颈段脊柱。 前斜角肌的后缘、中斜角肌的前缘以及第1肋骨的上面共同围成 的三角形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越过,而锁 骨下静脉则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跨过第1肋的上面。该局部常见的 解剖学变异有: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的肌腹合并,臂丛和锁骨下 动脉由合并的肌腹中穿过。除前、中、后斜角肌外,有时出现最 小斜角肌,它起于第6或第7颈椎横突前结节,在前、中斜角肌 之间下行于斜角肌间隙中,止于第1肋骨上面或胸膜顶上方的纤 维膜,该肌的存在将使斜角肌间隙变得狭窄。臂丛由

3、第58颈神经的前支和第1胸神经的前支大部分共5条 神经根组成。其中第 5、第 6 颈神经前支组成上干,第 7 颈神经 前支构成中干,第 8 颈神经前支和第 1 胸神经前支组成下干。臂 丛穿越斜角肌间隙时,紧靠锁骨下动脉的后方,臂丛下干呈水平 位或稍向上绕过第 1 肋骨上面,臂丛的中干和上干位于下干的外 上方(图 727)。(二 ) 病因病机某些先天性畸形如:高位第1 肋骨、高位胸骨、第7 颈椎横突肥 大均有可能刺激支配前斜肌的神经,引起斜角肌痉挛而压迫锁骨 下动脉和臂丛。如果前、中斜角肌肌腹合并,收缩时极易压迫其 间穿过的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另外,颈部过度旋转,前斜角肌被 牵拉损伤引起痉挛而压迫

4、神经血管,神经受到刺激又加重了前、 中斜角肌的痉挛,第1 肋被抬高,斜角肌间隙变狭窄,再卡压血 管神经,形成恶性循环。(三 ) 临床表现 多为单侧发生,患者多有患肢搬抬重物或受牵拉等外伤史。患肢 有放射状疼痛和麻木触电感,以第 8 颈神经和第 1 胸神经支配的 前臂尺侧和小指无名指最为明显,高举患肢减轻下牵的力量时, 症状缓解,手肌握力减弱,晚期小鱼际肌明显萎缩。由于锁骨下 动脉受压以及痉挛引起患肢血供不足,皮肤冰冷、苍白,如合并 阻塞,晚期常可引起手指溃疡坏死,累及交感神经,还表现为手 部无汗、皮肤色泽变深肿胀等。(四 ) 诊断要点1 爱狄森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2 前斜角肌所在部

5、位明显压痛,可触及痉挛的肌腹。3 高举患肢症状减轻,向下牵拉患肢症状加重。4 向对侧转动或深吸气可使桡动脉搏动减弱。(五 ) 针灸和推拿治疗1 针灸治疗(1)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2) 常用穴位阿是穴、天鼎、极泉、曲池、后溪、养老。(3) 备用穴位合谷、外关、十宣、会宗。(4) 操作方法根据病情选用35穴,用毫针,施以泻法,留针 2030分钟。阿是穴可同时加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在阿是穴、极泉穴等处操作,注意进针方向和深度,不可刺入肺尖以免 引起气胸。2 推拿治疗(1) 穴位及部位风池、肩井、肩髃、天宗、曲池、合谷、手三里及颈部周围的 软组织。(2) 手法攘、按、拿捏、擦

6、。(3) 操作患者取坐位,用滚法在患者前斜角肌、菱形肌、斜方肌前缘部位进行 滚切,反复多次,持续5 分钟,用力由轻到重,接着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拇指和 食指捏住前斜角肌,反复提捏510 次。再选风池、肩井、天宗穴,用拇指强烈 刺激手法施以点按法,由弱到强,每穴 15秒左右,最后再用擦法,沿前斜角肌 纤维方向由上向下治疗约 5 分钟,以透热为度。上述疗法每日 1次,至症状消除 为止。(4) 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可用三角巾悬吊患肢,注意项部保暖。2) 如手法治疗不能缓解症状,应考虑手术治疗。四、挥鞭式损伤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由于车辆高速行驶中的紧急刹车,车祸 中的猛烈碰撞,引起颈

7、段脊柱过伸后的快速前曲,如同挥动鞭子时先挥向前再往 回带一样,故称之为挥鞭式损伤。(一 ) 病因病机 挥鞭式损伤指的是外伤的机理。常见的原因是坐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因为紧急 刹车或是车祸中的碰撞,头颈部发生剧烈的摇晃而致损伤,这时头和上颈部好比 鞭梢,比较固定的下颈段好比鞭柄被“握住”用力挥抖。快速行驶的车辆在受到 前方来的撞击或是突然刹车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乘车人头颈部在瞬间发生屈 曲性损伤,颈段脊柱快速屈曲,超过颈后部的斜方肌、头半棘肌、项韧带的保护 作用时,可引起颈后部软组织如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项韧带、黄韧带、关节囊 等发生撕裂,有时还同时发生颈椎半脱位,或伴有棘突骨折,随着颈屈曲后

8、又受 反力的作用,关节脱位又复复位。如果撞击力量很强,还会造成椎体边缘片状骨 折、关节突骨折,椎间盘的纤维环在猛烈压力下破裂及髓核脱出,可引起上段颈 椎移位而压迫脊髓,或是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引起根性神经痛。有报道,挥鞭 式损伤引起寰枢关节半脱位。多数挥鞭式损伤为颈椎屈曲型,但也可出现在后伸 加速度损伤中,如坐在停止的车辆上,突然遭受来自后方的撞击,或是在快速行 驶的车上与行车方向相反而坐,紧急刹车时的瞬间,颈部极度后伸,枕部可向后 撞击至后背,引起颈前区软组织广泛严重损伤,如胸锁乳突肌、头长肌、颈长肌 的拉伤出血。损伤程度不一,可以是少数肌纤维的撕裂或是肌肉附着处部分或全 部断裂、椎前筋膜损

9、伤,前纵韧带断裂、咽后壁血肿。也可累及颈交感神经,由 于颈椎极度后伸,会发生椎板、棘突的互相撞击而骨折。(二 ) 临床表现 颈部软组织疼痛,颈部有沉重感,转动不灵,两侧胸锁乳突肌有压痛,疼痛可放 射至两侧肩部及肩胛骨内侧。如有咽后壁血肿,可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如损 伤刺激颈交感神经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瞳孔缩小、视力模糊。脊髓功能障 碍表现为中央症候群,上肢肌肉受累重于下肢,有时可在晚期出现,但有部分病 人早期即表现为高位截瘫症状,也可出现神经根受卡压的表现。(三 ) 诊断要点1 有典型的车祸等外伤史。2 颈部软组织疼痛、压痛。3 X 线检查可见椎体边缘片状骨折撕脱、关节突骨折、颈椎移位等

10、表现。(四 ) 针灸和推拿治疗1 针灸治疗(1)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2) 常用穴位完骨、天宗、天柱、风池。(3) 备用穴位后溪、大杼、悬钟。(4) 操作方法取上述穴位,用毫针双侧进针用泻法,不留针,急性期不宜灸。 2推拿治疗 如果挥鞭式损伤,以颈部软组织损伤为主而无颈椎骨折脱位,则推拿治疗效果较 好。(1) 手法点按法、按摩法、拿捏法,榱法。(2) 取穴及部位阿是穴、风池、天柱、大椎及颈部软组织部位。(3) 操作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拇指点按风池、天柱、大椎等穴 位,每穴约15 秒,再用手掌在颈部软组织疼痛处作由上向下按摩,反复进行 5 次,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对握,对颈部疼痛肌肉作拿捏法,最后用小鱼际在痛处 作攘法治疗3分钟。(4)注意事项1)对颈椎骨折、脱位症状明显者,应行牵引及手法复位。2)手法推拿治疗力量要柔和,防止造成新的损伤。3)对脊髓受压明显的要考虑手术减压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