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教学常规考核制度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042096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目教学常规考核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科目教学常规考核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科目教学常规考核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科目教学常规考核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科目教学常规考核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目教学常规考核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目教学常规考核制度(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工作总常规1、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 第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研组的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本学期教学总目标,确定思想教育和“双基”教学的内容以及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二、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分单元确定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 第三、提出对教材内容、实验的改进意见。 第四、明确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要求。 第五、制定本学期教学研究、教育理论学习及教改实验的课题,并提出实施方案。 第六、制定课外活动方案。 第七、确定本学期业务、文化素质提高的措施。 第八、确定落实教学管理规范中有关规定的具体措施。 第九、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备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

2、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质量。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应在备课上下功夫,不上无准备的课。 备课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做到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一、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结构和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把握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作为教学的补充材料。 第二、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明确在教学中让学生弄懂哪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什么技巧;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

3、成正确的世界观。 第三、研究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进行的。教师在掌握了教学内容和目的之后,必须进而研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想观点的方法。必须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来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也就是根据学生、教材、教师的特点,使教学方法适应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还要注意探讨不同课堂结构和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有效地为教学目的服务。 第四,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要使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有的放

4、矢,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年龄和个性差异等,以便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既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对习题、基本训练、演示实验、教学方法、采用教具、提问内容、板书布置和作业等都应周密考虑,精心构思。要把师生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都列入设计之中。教案有详略之分,因人而宜。教材熟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可写略案;新教课程的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应写详案,但都要有书面教案。教案内容一般包括:大纲目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5、,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提纲,板书设计,反馈练习作业及后记等。 第六、坚持超前备课,集体备课。备课时应先研讨、分析前课的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及弥补办法。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和创造性,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备课质量。 集体备课要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重点发言人。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双基”、重点、练习和基本作业,不得各行其是。每单元要求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并至少超前一周。 3、课堂教学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按照好课标准多上好课,提高好课率。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上课时应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度,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要妥善安

6、排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环绕扣住教学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大纲对每节课的教学要求。 第二、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应该是科学的、准确无误的。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对原理、定律的论证,乃至上课引用的事例,都应是确切无疑的。教学中既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又不违背科学的基本原理,保持科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并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 第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恰当。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课注意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观察问题

7、、思考问题、探求问题,促进智力发展,提高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 第四、掌握教学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敏锐观察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知识、技能缺陷,上好每节课,教会每个学生,达到每堂课质量过关,谋求最佳教学效果。 第五、掌握教学艺术。教师要有语言、板书、实验、教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 要清晰、规范、标准、精练、准确、鲜明、生动、形象、风趣,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板书要正确、清楚、工整、精练、布局结构合理、能体现讲课重点与发展过程;教态亲切、自然、文雅、大方,动作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六、严格遵守教学常规: (1)教

8、师在预备铃响时应走出办公室提前站在教室门口,目视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上课铃响走上讲台,举行上课礼,组织教学,开始授课。 (2)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离开教室,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不擅自调课。 (3)教学要讲普通话,板书要有条理,书写认真,大小适当,不写错误别字。 (4)重视教学卫生。指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4、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作业,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教师来说,通过作业的处理,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技巧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

9、能力,并以此来调节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又便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及时认识对错,提高学习质量。 第一、作业的布置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认真精选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习题,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的技能技巧。 第二、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都必须会做。新教师应先做一遍,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三、作业的份量应适当,难易应适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布置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主要学科的课外作业总量应予以控制,初中学生每天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学生每天一般不超过两小时,注意减轻学生

10、负担。 第四、指导作业方法,严格要求学生按各学科所定的规范独立完成作业。 第五、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认真处理作业,指明作业的正、误,并做好作业讲评,鼓励一题多解。对差生要努力做到面批面改。作业本(含作文)应在下次布置作业前处理好发给学生,不得拖拉。 第六、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次数、时间、正确率等都应作记录和评分。记分要客观公正、评语要实事求是,既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又要肯定优点,鼓励前进。 第七、要求学生及时更正作业中的错误,并进行检查。 5、课外辅导 辅导是教学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分类指导、提优补差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应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分类

11、辅导对象,增强辅导的针对性,重在实效。 辅导形式多种多样,重点应抓好两头。对优等生要加强培养(指导阅读有关课外读物,或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或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有关科技活动等)发展其特长。对差生应热情关怀,针对存在问题(学习态度、知识或智力缺陷、学习方法等)及时补课,耐心指导,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总之,辅导要坚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重在个别辅导和分类指导,切忌加班加点搞全班性的补课,加重学生负担。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6、实验 实验是学好自然科学的基础。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验证所学的理论,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形

12、成技能技巧。同时,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实验课题,在学年或学期初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具体的实验内容,准备所需要的仪器、材料、工具等。 第二、对每项实验均要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要求,确定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熟悉实验过程,并要做好预先的完整操作。 第三、实验前应将学生分好组,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验操作的机会。 第四、上课时先要讲清实验目的、步骤、仪器性能、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难做的关键性的实验,教师要先做示范。 第五、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特别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第六、实验后,应及时小结,

13、检查实验效果。对实验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应予以指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第七、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及时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予评分。 7、学生成绩的考查 考试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检查,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通过及时和必要的考查测试,能及时得到足够有效的反馈,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第一、明确考试目的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不以频繁的考试作为教师的法宝。统一考试每学期只举行期中、期末两次。平时不得随意停课统考,可进行形成性测试和随堂提问,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提高教学效益。 第二、考前要给学生上好复

14、习课。复习要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巩固技能技巧,形成综合运用公式、法则、原理的能力。 第三、做好命题工作。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双基”和智能发展情况。题目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实际,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考查的可靠性,效度指考查的准确性)。题目编排要从易到难,按比例分低、中、高三档,不出偏题、怪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全面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上来,题型应多种多样,采取客观型与主观型结合,从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 第四、统一考试应严格执行监考制度,客观反映教与学的水平。 第五、成绩评定要客观公正。既要有

15、统一标准又要做到灵活掌握,看答题思路,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六、考试后要对试卷进行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学生“双基”与智能方面的缺陷。特别是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解剖自己的学习方法,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七、努力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性考试。 8、课外活动 学科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实际技能、发挥个性、发展特长的有效途径。 第一、学科课外活动要做到“六定”(目标、内容、时间、地点、人员、指导教师),每学期初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每次活动要写教案,期末要做总结评比。 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设备。同时创造其他条件保证课外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 9、教学研究 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关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防止分化、提高素质、培养非智力因素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