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网络较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0407210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知识网络较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网络较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网络较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网络较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网络较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知识网络较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知识网络较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组织液细胞外液(存在与细胞外,约占1/3)血浆淋巴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l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组织液l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2、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l 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作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4、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人体维持

3、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组成成分的稳定: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乳酸.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温度酸碱度(PH值)渗透压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神经元胞体(含细胞核)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细胞体和树突树突轴突轴突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神经纤维轴突功能:传递神经冲动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

4、,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要点: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组成部分功能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中枢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分析综合处理信息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产生相应反应4、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元在静息时电

5、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外Na+内K+)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Na+内流)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具有双向性,快速,以电信号形式传导。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这一结构完成,由“神经递质”将突触前膜的兴奋传至后膜(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胞吐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

6、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上一神经元轴突下一神经元树突或胞体)神经递质一次作用一次效果,作用之后失活或被分解。(2)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性(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较传导慢。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

7、:呼吸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缩手反射等8、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为言语区。受损后的相应症状S区(Sport):运动性语言中枢(能看、能写、能听、不能讲话)言语区H区(Hear):听觉性语言中枢(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W区(Write):书写语言中枢(能看、能听、能说、不能写字)V区(View):视觉性语言中枢(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文字)1、二、通过激素的调节内分泌腺激素名称

8、功能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垂体生长激素(化学本质:蛋白质)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骨的伸长。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生命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促进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发育性腺卵巢雌性激素(化学本质:固醇类)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促进动物的繁殖行为与育雏行为。睾丸雄性激素(化学本质:固醇类)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神经兴奋与细胞代谢,升高血糖胰腺胰岛素(化学本质:蛋白质)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胸腺胸腺激素调节免疫2、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氧化分解消化、吸收(1)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书25页图29

9、)CO2+H2O+能量+能量血糖0.81.2g/L食物中的糖类合成分解肝糖原、肌糖原肝糖原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转化转化脂肪等非糖物质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血糖的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不能直接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血糖浓度下降(-)(+)(+)反馈调节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反馈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

10、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寒冷、过度紧张等刺激垂体下丘脑神经中枢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促进)(促进)(抑制)(抑制)反馈调节(浓度高时)*“+”为促进,“”为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靶器官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靶器官为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反馈使体

11、内的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1)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

12、联系: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影响神经调节。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如下丘脑),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3、体温调节、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感受器:温觉(冷觉)感受器;调节中枢:下丘脑;感觉中枢:大脑皮层、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细胞代谢产热;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通过蒸发、辐射、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调节过程:寒冷环境冷

13、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产热器官产热减少: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6、水平衡的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

14、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肾小管、集合管。3、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负反馈)小结: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渴觉的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渴觉的感觉中枢:大脑皮层;渗透压的调节中枢:大脑皮层。四、免疫调节(结构基础:免疫系统)1、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如癌细胞),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作用(?针对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监控、清除作用:监视并清除衰老损伤坏死的细胞和癌变的细胞(细胞免疫消灭)等。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等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都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吞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存在部位:淋巴(液)、淋巴结、血液以及外分泌液等)3、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概念: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对多种病原体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