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402874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根据市教研室2008年工作计划,初中化学教研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工作,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以“减负提效”为核心,关注师生需求,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 怎样把有效的智慧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这样可以教会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终生学习的需求;教会学生思维的根本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有序性和连续性的学习策略提供了解决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这样的学习策略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再是简单的对内容呈现,在遇到实际时能够将内化的知识与问题的刺激相交融,对

2、应用知识进行整理,使之在解决问题时提取更加有序,知识的呈现更加连续,思维由此而清晰明朗。形成了这样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会显得更加灵活,学习的效率将会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灵活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我们学科暑期培训的中心内容就是抓住学科的核心观念:“元素观、微粒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与能量”依据三重思维表征的思维方法,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上学期我们区域的化学教学以及我区四位骨干教师进行的公开教学展示,期中、期末的学科检测都体现我们初中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今年的课时少,我们学科知识体系大,知识点多且分散,我们倡导我们初中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3、策略,可以“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建议我们老师在复习时,根据学科五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化学与社会发展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依据课本和升学指导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关注六大的板块内容,将专题穿插在其中;板块之一:物质的变化规律;板块之二:各类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与转化关系;重点复习的是金属单质与酸、碱、盐的知识;板块之三:重要气体的综合复习;此块包括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检验、除杂与净化;板块之四:物质构成奥秘;板块之五:化学实验的评价与设计;将科学探究渗透进去板块之六、化学分析与计算专题.板块之一:物质的变化规律;20.X、Y、Z、W是四种不同的金属,

4、为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大小,某同学利用这四种金属单质、盐酸、Z的硝酸盐、W的硝酸盐,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能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YZW盐酸+Z的硝酸盐+W的硝酸盐+AYWXZ BWXYZCXYWZDYWZX 21已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丁。对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和乙一定是酸和碱B若甲为碱溶液,乙为盐溶液,则丙和丁可能是两种沉淀C若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沉淀22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

5、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39.4 4 0.4 17.4 反应后质量/g 19.7 0.8 32 待测A物质C 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经测定为17.4g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肯定发生变化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l:2考查的是化学反应规律;我们复习时从四大反应基本类型的辨析入手,重视初中化学学习中有关化学反应规律的内容理解以及运用规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质量守恒定律;金属参加置换反应的规律;(K Ca Na Mg

6、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复分解反应的规律; 酸 盐 碱 可溶物反应 盐 升学指导参考的内容:P107 专题3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与应用 P115 专题5 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及其应用板块之二:各类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与转化关系。重点复习的是金属单质与酸、碱、盐的知识;23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如果按照物质的组成对空气、氧化钙、镁、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六种物质进行分类,请将物质的分类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虚线框内(要求填写物质的名称)2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化学物质,请在空气、氧化钙、镁、氢氧化钠、碳酸钠、盐酸这

7、六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的化学式填空:(1)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2)少量存在于人体胃液中可帮助消化的物质 ;(3)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25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1)点燃镁条做信号弹 ;(2)炼油厂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以达到精练石油的目的。 ;(3)水壶内壁上常有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积,可用食醋除掉。这是因为食醋中含有的乙酸(CH3COOH)具有酸性,可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已知乙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Mg(OH)2= (CH3C

8、OO)2Mg+2H2O,则乙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考查的是物质的分类及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传递的方法是:学生明确了反应规律,认识到依据物质分类,进行物质性质的研究;感受到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复习时引导学生运用规律,梳理各类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与转化关系。构建本块知识的网络,梳理各类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与转化关系;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必然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对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的更牢固,提高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升学指导参考的内容:P32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P130 专题7 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制备26“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观点

9、。依据此观点我们分析得知:(1)金属钠、钾都是活泼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它们的原子中 相等。(填写:“质子数”或“最外层电子数”) (2)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_ 。(填写:“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27.我们市南区的中学,开展了复分解反应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设计了如下研究性学习思路:【知识回顾】回顾前面学习酸、碱、盐的知识,下列各组物质间均能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 ; 碳酸钠溶液与硫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研究讨论】上述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是因为这些反应物中

10、含有特殊的阴、阳离子,使得反应中离子的种类发生变化;如中有H+和OH- ,中有H+和CO32-,中有 和 ,中有 和 。【构建网络】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离子,就可以形成一种网络形式。在网络中,用短线相连的这些阴、阳离子能两两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现有Ca2+、SO42-、Fe3+,请将它们一一填入下面合适的“( )”中,使其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复分解反应网络。OH-H+CO32-Ba2+Cu2+( )( )( )【拓展运用】通过形成的网络,可以判断化合物间能否共存,进行物质的鉴别,用于物质的除杂等。如: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 Cl- Na+ CO32- B.H+

11、K+ NO3- OH- C. H+ Na+ SO42- CO32- D.K+. Na+ NO3- SO42-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不能将组内溶液区别出来的是 ( )ANaOH、HCl、NaCl、FeCl3 BNa2SO4、Ba(OH)2、CuCl2、NaClC.NaOH、HCl、NaCl 、H2SO4 D.Na2CO3、H2SO4、HNO3、BaCl2 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为碳酸钠,可以加一定量的 (填写化学式)除去杂质碳酸钠。“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观点。上学期,我们市南区的中学,在开展了复分解反应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渗透这种化学学科中的重要

12、观点,本年度我们区域的化学教学以及我区四位骨干教师进行的公开教学的展示,也是运用这种观点;当我们老师引领学生从微观认识到反应的实质,构建出一个更为较为完整的复分解反应网络。OH-H+CO32-Ba2+Cu2+( )( )( )【拓展运用】通过形成的网络,可以判断化合物间能否共存,可以判断化合物间能否共存,进行物质的推断、鉴别、用于物质的除杂与分离等。如: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 Cl- Na+ CO32- B.H+ K+ NO3- OH- C. H+ Na+ SO42- CO32- D.K+. Na+ NO3- SO42-判断离子共存1下列离子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u2+、SO42-、Cl-、Na+ BOH-、K+、NO3-、Ba2+CMg2+、SO42-、Al3+、NO3- DNa+、CO32-、Ca2+、Cl-2室温下,在pH=13的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