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396860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氧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试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阅历,相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试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爱好,培育合作和勤于思索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胜利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驾驭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型:探究型,多媒体试验打算: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

2、水、火柴。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老师感觉空气清楚。探讨1:收集一瓶驿亭清楚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探讨: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新课探究: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1、演示试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引导学生思索:1、将这一现象应用试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2、依据平常的视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2、演示试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设计试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3、演示试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

3、,视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猛烈程度是否相同。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试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探讨1: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试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削减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缘由可能有哪些?(1)红磷的量不足;(

4、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削减。探讨2:该试验中有时气体削减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2)试验起先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探讨3: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试验?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四、课堂练习。氧气教学设计2本节课是学生从化

5、学角度,系统相识物质的重要启蒙课。认知建构的条理必需清楚,而且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但讲解中的分析与归纳,则应深化并留有余地。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体验到,自然界物质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要在教学中仔细落实并体现这些,就必需牢牢把握住“氧气”这个“点”,同时又决不局限于这一“点”。还须要相机发挥“以点及面”的教学功能,为今后的教学夯实基础,并留有借鉴与发展的建构链接之处。一、因势利导,订正中拓展教学实录 师:出示一瓶氧气,请同学们视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生:(看后马上回答)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留意:契机出现,“无味”怎么能看出来呢?)师:大伙有没有视察氧气的气味?生:没有

6、。师:任何事物的结论应在视察后再得出。那么,应当如何视察氧气的气味呢?评述 首先,教学中应留意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正确发展与建构学问和技能的体系。其次,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要比在训练后再解决的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此时学生更易理解产生错误的缘由、后果等,同时增加了对正确学问和技能的理解与驾驭,也就是达到了“知其所以然”的成效。二、现象中设疑,自然条件中解秘教学实录 师:(依据课件展示的固态氧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固态氧在空气中表面是白色的,而不是淡蓝色呢?生:这可能是固态氧表面结了一层冰?师:OK!为什么会结一层冰呢?师:(依据课件展示的液氧的图片)提问

7、:盛液氧的烧杯口不断涌现的雾状物质都是氧气吗?为什么?生:其中有冷凝形成的水蒸气。师:我们在描述现象时,肯定要留意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说明和正确的结论。评述 即时“捕获”试验现象中的疑点,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细致视察的科学素养。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相识问题的实力。三、改试验难点为探究,扩展学习视野,培育科学理念教学实录 其一:关于氧气能否溶于水的探究。师:出示一瓶氧气和一杯蒸馏水,其它试验用品自己确定,请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氧气的溶解性。生:(分组探讨,提出设想)师:(引导)蒸馏水中能否养金鱼?蒸馏水注入氧气瓶后呢?留意设计对比试验。生:(一人发言、其他补充)在集气瓶中当心注入半瓶蒸馏

8、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后放入一条小金鱼;在蒸馏水的烧杯中也放入一条小金鱼,进行对比视察。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视察能否复燃。师:进行演示。其二:关于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探究。师:(分三步进行演示)取香烟包装盒内的铝箔为原料,盛氧气的集气瓶为125mL。将铝箔卷起若干层,一端接着铁丝,另一端包袱一根火柴。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没有燃烧;将铝箔裁成约11.5cm宽的长条,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加热,当铝箔大面积发红后,快速移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也没有燃烧;再取一长条宽约11.5cm的铝箔,一端包袱着火柴,另一端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点燃,当火柴烧到近半时,将铝箔前

9、端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的瓶颈处,待火柴将烧完时前端铝箔出现亮点,再将铝箔慢慢伸入集气瓶中,可见铝箔猛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白光。(投影探讨题)铝箔能不能燃烧?生:铝箔在空气中通常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但要留意反应物的量与反应的条件。(投影探讨题)试验中铝箔为什么没能燃烧?生:因为铝箔的用量过多,而且卷了几层,不利于与氧气接触。(投影探讨题)有的同学在做试验时总是取许多量的药品进行试验,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生:假如随意增加反应物的量,不仅对反应不利,还可能造成反应无法进行。(投影探讨题)试验中铝箔为什么也没能燃烧呢?生:反应的条件不当,反应时所须要的温度不够。(投影探讨题)有的同学在写化学反应

10、文字表达式时,常常不写反应条件,这样有什么不对之处?生:相关的反应假如条件缺乏,或达不到要求,反应往往不能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式事实上是不成立的。评述 将老师原来在“后台”进行的试验探究,干脆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展示,引导学生探讨与思索。促使学生学问构建与学习方法同步进行,也培育学生分析思索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进行变换思维与探究。探讨题的设计最终的落点基本上是学生试验与练习中易出现错误之处,因此好用性较强。氧气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经验从详细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4.能利用比的学

11、问结合一些简洁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打算:电脑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调皮的相片。师:这是我们熟识的小伙伴调皮。同学们细致欣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适?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视察到的,用数学学问怎样说明呢?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态?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这些长方形。探讨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师:为了精确地推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探讨。如,图A的一

12、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细致视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小组探讨:学生视察、探讨,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老师巡察,了解各小组探讨的状况,并加以引导。学生汇报探讨成果。师:你是怎么得出的?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师:你们还发觉了什么?师:依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说明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改变了,但不变形,教案氧气教学设计。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改变,照片看起来就不像。2、

13、生活实例(1)出示情境图师:你喜爱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视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当考虑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索。全班反馈沟通:A:1535(元) B:924.5(元) C:1234(元)(2)出示情境图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沟通,老师板书:40 :240220(千米)45 :345315(千米)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1、揭示课题:刚才我们探讨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

14、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沟通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学问(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肯定的相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事情是和比亲密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 :2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 :178厘米。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 :3。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学问有关?(除法、分数)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1、各类竞赛中的比和我们今日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觉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3、今日我们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