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038498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三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 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2. 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 性质。能力目标:1. 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 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3. 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情感目标:1.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2. 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

2、、水等物质的性 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 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 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 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逐 步为你解决。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 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 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 颗粒。2. 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 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 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

3、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 直至无色。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2. 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 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 微粒构成的。3. 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 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的。4. 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 问题?

4、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 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 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可以再分;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 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 体现的。举例:除了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 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L的稀硝酸 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

5、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 到有,并且不断增多。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 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

6、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代替浓氨水做 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 酚酞变红。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 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 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证明,并不是酚酞扩 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 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 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 的,有的容易扩散,有

7、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 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 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 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 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总结:1.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 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3. 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三、微粒之间有空隙阅读实验:水和

8、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1. 0L水+0L水2. 0L酒精+0L酒精3. 0L水+0L酒精结果: 等于100L等于100L小于100L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 够运用微粒的知识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 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

9、,温度 越咼,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一 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 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 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 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 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 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

10、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 和吸引力。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 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例题解析1. 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 原因。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 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 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2. 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为什么?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 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 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 使瓶盖跳起。3. 0C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A不变B增大减小D不能确定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 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 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