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378784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礼貌语的语用差异何丽芳 摘要:使用礼貌语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制约,英汉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本文试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礼貌原则入手,通过对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期望减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文化冲突,使说话者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关键词:礼貌语、语用差异、跨文化交际Pragmatic Discrepancies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from the Poi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bstract:T

2、he use of politenes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various societies and groups, and it is the mark of human social civilization.However, affected by different cultures, politeness ha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reducing mis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conflict and promoting successful communicat

3、ion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politeness, contrasts the pragmatic discrepancies of politenes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politeness;pragmatic discrepancies;cross-cultural commun

4、ication1、 英语礼貌原则美国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使交际的过程朝着默契和合作的方向发展。体现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有四个准则:(1)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不多不少;(2)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所说的话要有根据,要真实;(3) 关联准则(Relevant Maxim):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4)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词。然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并不遵守这些交际原则,甚至故意

5、违反这些原则。也就是说,合作原则不能完全涵盖会话的各种形式。针对这一现象,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认为人们违反言语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本理由是他们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并从语用学(Pragmatics)和人际修辞学(Interpersonal Rhetoric)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Leech指出,合作原则是指导我们应该说什么,使之达到预期目标;而礼貌原则可以帮助维持双方配合的友好关系。这样一来,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相辅相成,共同制约人们的会话活动。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它包括六个准则:(1)得体

6、准则(Tact Maxim):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 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大。(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使自身受惠最小,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可以看出,以上各项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此外,“得体”与“慷慨”准则、“赞

7、誉”与“谦逊”准则,则分别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得体”是指应如何对待别人,适用于“请求”等使役性言语行为;“慷慨”则是指应如何对待自己,适用于“答应帮助”等承诺性言语行为。类似地,“赞誉”是指如何对待别人,“谦逊”则是指如何对待自己。第五项“一致”准则指出不宜直接表达与对方相异的看法;最后一项“同情”准则强调要注意表达与对方共同的心情,喜别人之喜、忧别人之忧。2、汉语礼貌原则近年来,我国有关礼貌原则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胡文仲教授和何自然教授都先后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重要阐述。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1992)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

8、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同时,借鉴Leech的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时要“抬”和“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视为是懂礼貌、有教养。其基本内容是“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4)求同准则:这与“脸”

9、或“面子”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尊重对方的“面子”,力求使谈话和谐。(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3、两种礼貌原则中语用差异的表现3.1英语的赞誉原则和汉语的贬己尊人原则的冲突赞誉准则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行为,有利于结交新人,建立人际关系。人们在运用赞誉语时,有其特定的场合和情景,赞誉人与被赞誉人的社会地位、相互关系都不尽相同,赞誉的目标和话语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礼貌行为,在西方文化中被赞誉人礼貌的做法就是遵循Leech的“一致原则”(减少

10、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迎合对方的赞誉,说声“Thanks!”或“Thank you!”,欣然接受恭维。英国戏剧大师Shakespeare曾说过:“对我们的赞扬就是付给我们的酬劳。”美国著名作家Mark Twain也说过:“我可以靠一句赞美的话生活两个月。”可见,善于使用赞誉原则,在英美文化中会给交际双方带来益处。(吴显友,1997)而汉文化重视贬己尊人准则。在受到别人的恭维时,总是习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而接受恭维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或缺乏教养。比如中国人送礼时会说“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而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

11、“I hope you like it.”或“I think it may be useful to you.”。和英美人士受到赞扬,大方地以“Thank you”欣然接受来回应表示一种礼貌相对,汉民族在听到别人的赞扬的时候,却会以“哪里,哪里,您实在是过奖了”,或者“这是我该做的”等等来回应。因此当英语使用者很真诚的称赞换来“No,No,youre just kidding.”或者直译为“Its my duty.”之类的回应的时候,往往会给英美人士带来不愉快。因为,“Its my duty”通常只是值班人员的用语,隐含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回答只会让表达谢意的英美人尴尬不已。所以在类

12、似于这种采取不同的礼貌方略的场合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注意与对方在文化习惯和表达习惯上趋于一致,以期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实现真正的交际意图。3.2称呼语与问候语的不同3.2.1称呼语不同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顾曰国在他的“汉语礼貌五准则”中论述称谓准则时就认为:中国人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汉语称呼语比较复杂,主要可归纳为职务名称、职称名称、职业名称、礼貌标记词、人名和亲属语。称呼准则即用恰切的称呼语主动与对方打招呼。(顾

13、曰国,1992)在汉语语言中,称呼语与礼貌是息息相关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有义,长幼有序”的观念,是汉语言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中国人“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nonreciprocal/asymmetrical)的称呼类型,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

14、X姐姐、X哥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reciprocal/symmetrical)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非家庭成员的称呼通常只要在姓氏前加上Mr.,Mrs.,Ms.,Miss就可以了。在英语称呼习惯表达上,关系越是亲密,越是习惯于直呼其名。正如著名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流专家Helen oatey所说:“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表示不

15、愿意与他们交朋友。”在英美文化中,无论尊卑、长幼,直呼其名的现象司空见惯,如果和陌生人打交道,往往使用“Excuse me”,“Pardon me”等用语表示客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直呼其名在英语民族看来是人际关系趋于平等的表现,是体现朋友式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其他文化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讲究礼仪和规矩的中国人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3.2.2问候语不同人们见面,尤其是熟人之间,一般要打招呼,以示礼貌。除了偶尔用手势表达,大多要使用问候语。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见面用的招呼语大不一样。在英语中,可用简单的“Hi!”或“Hello!”跟人家打招呼,也可在“Hi”和“Hello”后面加上对方的

16、名字,如:“Hi, Jack!”。另外,打招呼也可用含有祝愿性质的见面语,如:“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Good Day, Good Night”等等。这些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很少使用。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说“你吃过饭了吗?”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样一句话就不再是打招呼了,而是用来表示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汉语中另一个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者问“你干什么去?”“天凉,小心感冒!”这两个问题在汉语中都是打招呼和问候的方法,而不是想了解被问候人到哪儿去,去做什么事或者警告他怎么样。然而,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这样问西方人, 他们会十分惊讶,甚至反感。他们会认为这样的问题是干涉他们的私事,而不是友好的问候。在汉语中,一般可以用称呼代替问候,如在路上碰上父亲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