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的运动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03777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的运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板块的运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板块的运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板块的运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板块的运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的运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的运动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陆的变迁板块的运动息烽县底寨中学 黄静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掌握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并能解释其原因。2、通过阅读六大板块与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图,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3、通过课件,说明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从而理解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国家制定防震减灾法的必要性。过程方法:通过对板块学说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2、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重点、难点:1、板块学说的

2、基本观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2、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重点。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分布知识、能力拓展:1、了解地震成因。教学方法:探究法 讨论法 体验法教 具:PPT 和 FLASH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学生议论)引入新课:教师展示火山和地震的课件,问: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和地震呢?我国和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承转:学习了今天的课程,我们会更了解火山和地震。讲授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块的运动板书: 三、 板块的运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

3、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课件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它们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教师展示运动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的课件)(2)、六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着。(教师展示运动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的课件)大家仔细观察、思考,找出地壳运动有什么样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学生归纳出两种地壳(板块)的运动方式:、“ ”碰撞挤压 形成地表凸起,一般是高大的山脉(展示相对运动的课件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课件)。、“ ”张 裂 形

4、成地表的深谷 或 被涌入的海水填充成为海洋(展示相反运动的课件和红海的形成示意图课件与东非大裂谷的课件)。(板书:、“ ”碰撞挤压 、“ ”张 裂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教师展示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示意图的课件)。 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两大地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教师问:中国和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学生根据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分布来回答) 2、(FLASH-板块学说-火山、地震的分布)演示火山、地震的分布并提出问题: 请大家观察大屏幕: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有关系吗 ?有

5、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若学生短时间无法总结或发现出规律,建议展开讨论或教师引导)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谁现在在不知道题的情况下敢回答!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那么什么地方地壳是稳定的呢 ?板块内部!(学生回答)课堂总结:展示知识要点梳理的课件。知识拓展:3、现在我们了解了火山和地震发生的原因。大家想一想,我国前几年发生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伤痛,我们更要了解地震,能不能预知地震呢? 能! 地震来临前的各种自然界动、植物或天气的特殊变化,就是地震的前兆。展示地震的前兆的课件。 4、地震的前兆,我们不一定都能感受的到或不一定能及时发现。那么一旦地震发生

6、了,我们该如何避震呢?不同的场所避震的关键有所不同,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校或家庭、户外、公共场所各应该如何避震呢?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室外和室内避震要点)。知识到技能:如果就在现在,在我们的教室里我校7年级教室都在一楼,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做呢?(课件展示避震要点)(教师评价避震要点,学生避震方法。特别强调不能跳高楼!)课堂小结:5、课堂的45分钟这么快就要过去了,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展示收获的课件) 作业布置:(展示作业的课件)A:六大板块的名称,板块学说主要内容。B:预言:谁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的大洋(大洲)?C: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2 教学设计思路 黄静本课

7、内容,很多教师通常是按课本顺序讲述的,即:先讲述板块学说及其主要观点,然后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解释课本后面的若干个问题,属于普通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或者说是“学习练习做题”的经典模式,略显平淡。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作用的、纯粹的知识性的知识!而在生活中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样的学习毫无意义可言。因此,我觉得这样的方法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地理思考能力的培养,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再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理解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推测,验证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并且把这样的知识做

8、为个人的一种技能,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能用自己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掌握自我的地理学习能力!甚至可以拓展成为其他的综合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型的人。另外我还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和时事联系,进行了知识拓展,开展了避震教育。使知识成为一种技能,一种有用的技能。所以,我选择了课本知识的反向讲述。即:先抛出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再由一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课题学习的思考中来。在教师的一系列紧密相联的问题中,在学生的认真思考中,尝试对问题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推测。并由一系列的客观资料或教师评价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更关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和思考

9、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设计结果:全课以4个问题,一环套一环的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不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预言家的乐趣,也体会到知识的作用!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在集中的注意力和兴奋中,度过45分钟原本枯燥的学习。同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各知识点。顺利完成各教学重、难点。并且本人根据知识点的联系,拓展了地震和避震的知识,进行了避震教育。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个观点, 课堂教学反思黄静静1、 因为是反向讲述,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看过喜山形成的视频后,开始使用“板块”一词。2、 关于“东非大裂谷”这一环节的放置,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放在最后的时候,课堂时间很紧。3、有听课老师说:知识拓展分散了教学重点。(我不认同,坚持我的观点学习有用的地理)3、 作业:分层作业很不错,但批起来很费劲,尤其是后期的讲解更是不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