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性几点理解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037147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性几点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积极性几点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积极性几点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积极性几点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积极性几点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性几点理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性”内在含义的几种误解我认为,目前不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职工自身,都存在一个误解“积极性”内在含义的 问题。表现之一是:凡“活动”必调动积极性,与此相联系的是:凡“讲话”必讲调动了积极性。这 几年,在企业开展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活动越来越多,诚然,有些活动的正 确开展,能促进职工的“参与意识”。问题在于。往往一项活动刚刚展开,甚至尚未展开,在 有关总结、讲话中,就已把某项任务的完成、某一目标的实现,归属为是开展某项活动,调 动了职工积极性的结果。然而,在大多数职工看来,开展“活动”前后,职工的积极性几乎没 有什么变化,甚至根本没有变化。这种把原因和结果牵强附会的联系在一起的

2、做法,使“积 极性”一词应用,具有了随意性。好像“积极性”只是总结材料、讲话发言的需要而已,从而 掩盖了它的真实含义。表现之二是:“铁”的纪律必“约束”出积极性。管理企业,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 纪律,它作为“保健因素”,当合情合理时,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保障正常的工作秩序和 生产秩序,而不能对积极性发挥激励作用。况且,不少同志将“严”字教条化,使严和情对立 起来。殊不知,所谓的无情,会有意或无意的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因此说,铁的纪律和制度, 要让有情人去贯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表现之三是:凡奖励必强化职工的积极性。通常认为,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人们也 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目前

3、不少企业实行的奖励手段,远远没有达到真正调动职工积极 性的目的。由于方法不当如不准确、不公平、不真实,使本来起激励作用的奖励演变为“保 健因素”,有了,认为应该;没有,则牢骚满腹。而人们之所以认为奖励能调动积极性,只 是看到了在一定的奖励下,职工做了某项工作,完成了某项任务,而没有看到这种工作行为 的内在动机和目的,更没有深入探讨当取消奖励时,这种工作行为能否保存下来。于是,就 愈发偏重于应用奖罚等经济手段,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应从行为科学的 “经济人”与“社会人”划分理论、层次需要理论中去找答案。表现之四是:认为职工的积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正常发挥。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4、如果那样,就不存在“调动”的问题了。关于对积极性内在含义的误解,还有不少表现。正是由于这些误解,才使得在以往的管 理活动中,仅仅把调动了“积极性”,当作一种辞令,而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致使职工的积 极性,不能真正调动起来,甚至因方法不妥、措施不当、行为不正、言辞生硬等种种原因, 反而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积极性内在含义的正确理解一积极性的内在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积极性”一词的解释是:进取向上,努力工作的思想和表现。 这表明,积极性首先是一种思想,其次又是一种表现,是思想和表现得统一,认识和行动的 统一。作为一种思想或认识,积极性是人们对管理环境的反映。尽管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由此而产生

5、的思想或认识的形成过程却是主观的,是反映者在头脑中加工判断后形成的一 种内在的东西。思想或认识不能强加。作为一种表现,积极性是在思想或认识的指导下、支 配下,而产生的以进取向上、勤奋努力为特征的工作行为。不言而喻,既然思想和认识是主 观的、发自内心的,那么,在其指导或支配下的行为或表现,便是自觉的、主动的。二积极性含义的正确理解从上述积极性含义的简析和表述中,可以发现它具有如下特征:1、内在化特征。职工的积极性不是管理者强加的,也不是用制度和纪律约束出来的,而是职工自身在接受了管理者推行和采用的、符合大多数职工的利益或价值体系的方针、政策、目标、制度以及管理者的意图、言行、权威之后,引起共感认

6、知与感情共鸣的结果。简言之, 积极性的高低和有无,取决于职工对企业及管理者个人所抱定的态度。积极性随态度的变化 而变化。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态度的变化过程由表面服从、确认、内在化三个阶段构成。 所谓表面服从,是指人们采取的与自己真实的态度无关的、为了获取报酬和避免惩罚的行为。 显而易见,这种行为多产生于“大棒与萝卜”并用、“糖和鞭子”齐下、独断专行、毫无人情的 官僚主义的管理之下,是人们对权力的暂时屈服。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是暂时的、无效的、 虚假的。在态度处于确认状态时,职工只是为了维持和形成与他人或团体的某种关系,才采 取某种行为。也就是说处于确认态度状态的职工,还没有将管理者的意图、言行、

7、权威以及 企业精神、方针、目标,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仅仅是确认而已。所谓“保留意见”、“只好 如此”、“没有办法”等,都是确认的表现,或带有确认的倾向。只有当管理者的意图、言行、权威以及企业精神、方针等,为职工所自觉接受,并内在 地化入个人的价值体系时,由此调动起的积极性,才是持久的、不变的、真正的。美国社会 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其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一旦一个社会规范被成功的内在化了的时 候,一个人即使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也会遵守它”。由内在化而激发起的进取向上、努 力工作的积极性,绝不是担心在“不积极”时会被扣罚,而是职工自身的良心作为控制机制在 起作用。2、自觉性特征。所谓自觉,就是指自己

8、认识到应该如此。显然,自觉性是以内在化为前 提的。只有管理者的意图、言行、权威以及企业精神、方针等,内在的化为职工的自我意识 或价值体系,才能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进而使职工认识到积极工作、勤于奉献是自 己的本职。由此,便可引发与企业同舟共济的自觉行为。3、主动性特征。这是与内在化、自觉性相联系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有了内在化的思想和 行为动机,有了自觉认识,就会引发主动行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自觉认识下产生的自 觉行为和主动行为是有区别的。自觉行为可以发展成为主动行为,但自觉的行为本身,还不 表明是否具有主动性,例如,某职工虽然认识到某项工作应该干,也能干,但在接到指令之 前,他并没有干。

9、这时,只有自觉认识。当然,在接到指令之后,他会不计报酬的自愿干, 也会不用监督的自觉干这是自觉行为,但是,它毕竟是在接到指令之后的被动行为。只有 当职工认识到某项工作应该干、也能干,而又没有来自管理者的指令时,就去做了该项工作 的行为,才是真正主动的行为,其间表现出的积极性,才是真正的积极性。日本丰田汽车公 司的职员,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看到本公司出产的汽车上有什么不足,哪怕是 很小的不足,都会主动自觉地予以弥补,以维护公司的声誉和形象。这种行为既是自觉的, 更是主动的。积极性的上述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没有内在化,自然谈不 到自觉性、主动性。有了内在化,而不能有效地引发自觉性、主动性,内在化也是毫无意义 的。“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可见,内在化是自觉性、主动性的前提;自觉性、 主动性是内在化的外在表现。内在化的程度,制约着自觉性、主动性的高低或有无。高度的 内在化,会引发具有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行为,反之亦然。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努力使自己的意图、言行、权威以及企业的精神、方针、政策、 目标,内在地化为广大职工所共有的思想和表现,从而以高度自觉、主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去工作,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光添彩。企业赢得了这样一股充满活 力的强大的力量,就会无往而不胜。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