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366118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行文思路类【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XXX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 夕卜,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 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 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

2、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 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 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

3、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 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 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 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 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2)中间: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 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

4、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 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3)结尾: 升华感情;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 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 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

5、;含蓄地 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1、常见题型: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句、中 心句、景物描写句)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结构类)2、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 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 性或生动性。句子含义分析题:还原修辞句的

6、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 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3、答题格式: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 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 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 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 章的主旨。附:某一词语含义或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7、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 间,表范围等)。 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 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三、形象分析类1、常见题型: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解题思路: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 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3、答题格式:人

8、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 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 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 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四、人称类1、常见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2、答题格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

9、,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五、归纳内容要点1、常见题型: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2、解题思路: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 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 数量找全。答案

10、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 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主旨概括答题要点: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 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 确主旨。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3、答题格式: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六、技巧分析类1、常见题型:文章

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表现手法)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修辞手法)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 什么?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谋篇布局)2、解题思路: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 手法,分析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结合具体 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3、答题格式:这个语句或段落用了的方法,写出了,在文中起到了的表达

12、效果。或:运用了 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某 手法(技巧)运用好在哪些方面附:表达技巧常用术语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 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表达更加含蓄, 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13、。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白描: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虚实相生: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 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 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

14、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突出作者的某 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 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 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 染的手法来描写。)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 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

15、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 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 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修辞手法:A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B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C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D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 共鸣E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F排比:句式整齐,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