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教归于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363266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起于教归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起于教归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起于教归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起于教归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起于教归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起于教归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起于教归于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起 于 教 归 于 学小学语文学法指导问题诊断与策略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承蒙各位领导的抬爱,也缘自各位同仁的信任,我才又有了这样的机会,和大家面对面地来聊一聊我们小语自己的事情。引子:从课改谈起十年课改,我们是见证者,也是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大观园”,呈现给我们的是“山花红紫树高低”的景象。同样是一篇篇课文,月光曲被于永正老师上成了扎实简单的课,去年的树被王菘舟老师上成充满诗意的课,威尼斯小艇被管建刚上成指向写作的课这些似乎值得我们欣喜,十年课改,一路走来,似乎是很成功。但从评价课改成功的指标来看,我们不容乐观。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生的学习负担

2、减轻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了?课改成功与否,我个人不敢大放厥词,但我们所有的小学语文老师直叹:“乱花渐欲迷人眼”,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语文的本真。其实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课程层面,顶层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等,责任不在我们语文老师。这些话不是我说,是谁说的?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的。1、阅读与表达严重失衡,我们用四分之三的时间教阅读,四分之一的时间教表达。每册语文教材都会选编30多篇阅读课文,我们的表达从三年级起,每学期8篇习作。几百篇的阅读教学,再加上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我们的孩子面对表达,是不是就轻而

3、易举地达到文从字顺,我手写我心了?实际上则不然。这就是课程结构“重阅读,轻表达”带来的问题,我们的课程倾向于阅读理解,导致学生的表达有严重问题的。于永正老师说,表达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2、课程内容随意、无序、经验化。虽然按照一定的主题,编成单元形式,但我们的教师拿起一篇篇课文,教什么内容?好像什么都可以教。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家乡的桥。字、词、句、段、篇,甚至有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讲了这,似乎那也是重点。语言文字训练抓了,好像人文性也要兼顾。长期教学下来,觉得自己什么都教了,学生一考试,才发现捉襟见肘。语文难教,难就难在我们从单元导读或教学参考书中得不到明确的教学内容,只能凭借

4、自己的教学经验去教。所以,语文老师必须是,也一定是个有悟性的老师,小学语文老师更是如此。因为课程研究者和专家要做的事都没做好,只给了我们一本语文课程标准,然后送了我们一句话:依据课标,自己“悟”去吧!于是,我们拼命致力于教材(文本)这片耕地,为谁辛苦?为谁忙?常常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园”,呈现的教学形态是边际模糊的文本解读,解读到什么程度,什么深度,不清楚,全凭我们的经验。其实课程研究专家,也意识到语文教育现在所处的境遇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大举动。即便如此,处于当下,我们存在于“教学”层面的问题,也不应该避而不谈。一、 起于教 教语文 “教学”当然要从“教”开始,

5、我们研究“教”已经60年了,是不是教起来越来越轻松了?越容易了?有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和吴忠豪教授说:“教了30年的语文,是月朦胧,鸟朦胧,越教越朦胧!”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教”的过度问题,所以教得不轻松、不清晰。在过度讲析的思想基础上,又加上了资源开发、人文挖掘、尝试解读、学科沟通、文本细读,教师似乎觉得要讲得更多了,以致出现了大多数语文示范课上,学生竟然可以只听不写的咄咄怪事。崔峦说,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真的再见了吗?是又见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的最大的理论核心价值在哪?老师们,应该记住这句话: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我认为“起于教 教语文”。有的老师就纳闷了

6、:我是语文老师,我不教语文,我教了什么!先看一个案例:晏子使楚这位老师果真是另辟蹊径,个性解读,人文挖掘够深,够新颖。这是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吗?老师们反驳了,我让孩子从多角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还通过讨论的形式,训练了学生思辨的能力呀!这是小学老师要交的内容吗?这是大学中文系教授要上的内容,老师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于学生,严重脱离了语言的现象。再看望月。这是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有位老师上公开课,这样解读:说这是江中月、心中月、诗中月,为什么是江中月、心中月、诗中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中体会;教师进行文采性的讲解,还可以这样读,月如散文、月如诗歌、月如童话。课上得行云流水,听课的老师

7、听得也是如痴如醉。赵丽宏老师也在现场听,听完后震惊:原来我的散文还可以这样读,我们的语文老师真的了不得!他的解读超出了作家,这是正常的,文学是创造,文学的鉴赏也是二次创作,无疑这位老师的文学赏析功底是深厚的,他在语文课堂上充当了评论家的角色了。文学评论和教小学生阅读是不是一回事?完全不是!我们要教学生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熟练到读熟练,从读儿童作品到成人作品,这样一个基础的阅读发展训练。文学评论不是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大学生的学习内容,这样去教语文,已经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去反思:老师是在教语文吗?学生可能理解了这篇课文,但会学习这一类的课文吗?学生是在学习语言文

8、字的运用吗?老师仅仅是在“教课文”啊!那么,“教”究竟路在何方?(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课文当作“例子” ,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让语文姓“语”的,扎扎实实教语文的,应该是以于永正老师为代表的一批大家名师。案例:于永正老师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课文”的主要特征 VS “教语文”的主要特征“教课文”的教学流程 VS “教语文”的教学流程 反思自我的教学,判断将相和教学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二)、从“非

9、本体”到“本体”如果你是“教语文”,那么,你必然选择本体性教学内容。什么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简单的说:语文知识、 语文方法、 语文技能。 如果你是教“教课文”,那么,你选择的就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非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各学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 。 课例: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三)、从“理解”到“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丰富学生语汇

10、,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产生浓厚的情感。一篇篇课文,我们总是喜欢带着孩子去理解文字背后,甚至更深层次的寓意,似乎不讲解到位,不说透彻,就欲罢不能一样。说了孩子可能当时是懂了,离开这篇文章,换一篇又不懂了,于是我们课课这样说、日日如此说。我们常常是课堂上说得汗流浃背,有时候气得简直是恨铁不成钢,而我们的学生神情自若,淡定坦然!说了等于白说,不如不说。说了那么多人文性的理解,不如从工具性入手,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感,让他们去运用。案例: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谁累?谁得到最大的实惠?是我们的学生。从“理解”走向“运用”,就是说,我们的老师不要说我要“教什么”,而是思考学生要“学什么”

11、。学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语文的工具性,谈什么人文性。工具性是皮,人文性是毛,“皮将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归于学 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分成五大板块: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在每一板块都认真教过,可以说是不辞辛苦、苦口婆心。一到期中期末语文检测后,面对学生出错的问题,我们都会说句话:“这个知识内容都教过!”教师的“教过”不一定代表学生的“学会”,所以起于教,咱们最后还要归于学,学生真正学会了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要从“教过”到“学会”,“学内容”到“学方法”。(一)从“教过”到“学会”( 以识字教学为例)“教过” “学会” 问题透视 识

12、字策略1、音形义脱离,独立识字 音义记忆策略死记硬背,机械识字案例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 读读背背教学片断案例中的这位教师非常关注多音字的教学,一发现学生将“薄”的字音读错了,马上充当学生的“活字典”,把正确读音告诉给学生。学生不但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读音,还节省了教学时间。但是,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明显偏向于关注识字学习的结果,面忽视了在识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识字学习策略的指导。学生只知道“冰在薄处裂”中的“薄”念“bo”,至于根据什么来确定读音,在什么时候该读“bo”就不知道了,这就导致当再次遇到这个字时,仍然无法确定读音。可见,在识字学习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反复读写,

13、可以达到识记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汉字学习的效果,但需要较多的时间,也很容易使学生滋生厌学的情绪。同时,学生虽然记住了“这一个”生字,却没有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和手段,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缺乏独立识字的能力。况且,如果记忆的量比较大,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会加重学生记忆汉字的负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还容易混淆或遗忘。下面这个案例会使大家对这一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案例分析: 一次课堂意外读错“曲阜”中“曲”字所引起的“学法”思考音义记忆策略,就是利用读音和字义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的方法,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识字”等理念在识字学习中的具体运用。2、缺少形义联想

14、策略教学意识 形义联想策略形义联想操作不当案例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教学片断(“辛”和“幸”教学)案例中,老师非常认真地把“辛”与“幸”字形的区别这一知识教给了学生,但是没有把辨析的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一句“奇怪了, 这不是刚刚在班里强调过的吗?”折射出老师还有意识到指导中的问题所在。面对两个不但字形相近,字音也相近的字,教师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从字形上加以区分,而没有引导学生对字义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教学,就使学生把汉字当成了没有构形理据的符号,只能机械摹写,反复死记。由于教师只教了“辛”、“幸”的形,而未教其义,结果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字义,区分字义的细微差别,在语境中准确用字,这和教

15、师缺乏形义联想策略教学意识,没有讲清楚字的形义联系有关。如果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能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把“辛”析解为“辛苦一点”,因为“辛苦”的“辛”上面是一点,把“幸”析解为“幸福十分”,因为“幸福”的“幸”字上面是“十”,“幸”只有辛苦一点,流下许多汗水,才能过上幸福生活,那么像“辛”、“幸”等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引发动态性的内心视像。只有这样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让学生有意义地识记汉字的音、形、义,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案例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鞋里的阳光(“照”字教学) 上述识字教学的片段,我们许多一线老师对识字教学的一种误解:只要引导学生想办法记住字形就万事大吉了,而教学中恰恰把我们表意文字因义构形这一核心灵魂给丢了。如:案例3中“照”字的字理是:“日”表示太阳,“灬”表示火(“灬”是火的变体),“召”是其声符,起示音作用。案例中,生3看似用自己的联想形象地描述了“照”字的部件联系,但这样的联想记忆不仅偏离了字的本义,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领。“太阳”和“火”是古人造“照”字的构形理据,而绝不是“小日本”和“四滴血”。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说过:“汉子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