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四篇).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36170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四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四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四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四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四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四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四篇).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二、布局与流程(一)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二)功能区域划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三)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四)设置独立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隔离观

2、察室、处置室、抢救室等,受场地限制,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五)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发热患者隔离观察室外应设立缓冲间,肠道门诊隔离室外设立缓冲间,为进出人员提供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场地与手卫生设施,同时阻隔与其他区域的空气直接对流。(六)发热门诊内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七)各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三、物资与设施配备(一)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诊室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二)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

3、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三)各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四)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四、医务人员管理(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及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首诊医生负责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与疾病预防控制

4、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三)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五)医务人员必要时接种相关的有效疫苗。(六)职业暴露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五、消毒隔离管理(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二)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室内保持自然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天_次,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每日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_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地面用500mg/l有效氯

5、的含氯消毒液拖擦。污染时随时用10002000gm/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拖把、抹布须专用。用过的可复用医疗器具等及时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三)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稀薄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用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均放置2h。无粪的尿液用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ml混匀放置2h。成形粪便可用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_份加于_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后倒入厕所。盛呕吐物或排泄物的容器:用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_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四)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感染性疾病的

6、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医务人员根据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五)感染性疾病科内的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六)清洁用具标识清楚,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每天使用前后用10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七)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八)医疗垃圾按本院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进行分类收集,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暂存点集中处理。六、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监测(一)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

7、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三)各项监测结果认真记录、存档,定期进行分析。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二)为有效防止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在收集、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露或扩散,引起相关人员的感染或环境的污染,特制订管理制度如下:1、菌、毒种等感染性材料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具有严格的隔离、实验条件,所保存的菌、毒种应按国家规定范围实施,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2、认真做好登记,统一编号,按期传代、鉴定,并做好有关检验记录。在保存过程中发生菌、毒种变异或死亡,应及时上报科室负责人。3、当地检出的菌、毒种就及时上报,因工作

8、需要暂时保留的菌、毒种等感染性材料也应按上级规定的时间进行销毁处理。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一并上报主管部门复核确认。进行一、二类菌、毒种上报、领取应有_人参加。4、因工作需要使用感染性材料时应提交申请报告,办理审批手续。在使用过程应接受感染性材料保管人员的监督,工作结束后应立即做好善后处理。销毁感染性材料应有_人以上参加,使用、销毁等均应做好登记备案。一、二类菌、毒种操作,应备有专用实验室,所用器材要严格消毒,污水消毒处理后排放。5、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索取菌、毒种或向下级单位发放菌、毒种时,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手续完备,并认真做好记录备查。二类菌、毒种不得邮寄。三、四类菌种在邮寄

9、时,应执行有关规定。6、做好菌、毒种等感染性材料安全防范工作。未经上级批准,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工作之便,进行国际间各类菌、毒种等感染性材料的交流。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与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按照卫生_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_要求,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纳入我县医疗救治体系。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分诊点,其设置应相对独立,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工作流程明确,适用标准预防。(二)严格遵循隔离预防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并落实感染性病科各项规章制度、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

10、程。(三)、提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防控能力和诊疗水平。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制定预检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临床各科门诊、病房接诊医师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对来诊的病人必须进行传染病预检程序。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四)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肠道等特定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五)接到_部和省、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

11、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六)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颖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七)对呼吸道/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同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八)我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诊治,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上级医院。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使用专用车辆,用后及时消毒。(九)感染性疾病门诊还应达到以下要求:1、设置独立的挂号收费室

12、、呼吸道(发热)、肝病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2、各区应配备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和手卫生设施,_非手触式水龙头。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必要时戴手套;3、安排专人负责做好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并规范记录内容;4、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具体要求参照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第三章第二十五条;5、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加强诊室通风,常规每天_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

13、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6、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十)感染性疾病病房还应达到以下要求:1、感染性疾病病房的设置应相对独立,与普通病房之间设隔离带,病人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随意外出;2、内部严格“三区”、“两通道”,不同区域之间必设“缓冲间”,且应标识明确;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传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病人每间病室不超过_人,床间距不少于_米,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病人单独安置;4、隔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入口应设缓冲间,病室内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设独立卫生间。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5、每一病室设专用隔离衣、

14、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立即清洗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6、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病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中,进行有效封口后由专人密闭运送。严格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7、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加强通风。常规每天_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8、严格陪客、探视制度管理,一般情况下不设陪客、探视。必须留陪时,应由床位医师签署书面“同意”意见。陪客、探视者应穿一次性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等。二、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

15、要求:(一)急诊科、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二)根据本院实际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三)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指定到隔离诊室就诊,已被污染的区域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四)保持各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地面湿式清扫,每天_次;诊桌、诊椅、诊查床、平车、轮椅等应每日湿抹_次,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擦洗和消毒;各种急诊监护仪器的表面应每日清洁,遇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的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七)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并有记录;根据规定定期对各类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符合要求。(八)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厕所等使用的清洁工具(抹布、拖把等)定点放置,拖把标志明显,分别清洗消毒,不得交叉使用。(九)各诊室应配置适合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十)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