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357662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动物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动物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动物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动物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物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复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 颞窝:颞部膜性硬骨有穿洞现象。2. 齿式:哺乳动物牙一侧牙齿数目的式子3. 双重呼吸:呼气和吸气都要产生气体的现象。如鸟类。4. 双重调节:既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又能改变角膜的曲动。如鸟类。5. 逆行变态:幼体和成体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幼体和成体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所引起的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简单。如柄海鞘。6.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具有呼吸功能。7. 双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

2、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流出经肺静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动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8.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具有特殊要求,因而必须有规律的在一定时期成群沿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徙,以转移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又重返原地的现象。9. 降河洄游:在淡水中生长的鱼类,性成熟时到海洋产卵繁殖的集群迁移。(鳗鲡)10. 溯河洄游:在海洋中生长的鱼类,性成熟时到淡水中产卵繁殖的集群

3、迁移。(大马哈)11.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洄游称生殖洄游。(包括9&10)12. 同功器官: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来源及基本结构均不同。如蝶翼与鸟翼等。13. 同源器官:来源相同,形态相同或相似,功能不同的器官。14. 韦伯氏器:是鲤科鱼类的鳔到内耳的骨质器官,用于增强听觉。15. 愈合荐椎(综荐骨):是由最后一枚胸椎、腰椎、荐椎与前面的几枚尾椎愈合而成的与飞行有关、有利于重心的集中。为鸟类特有结构。P41816. 候鸟:每年随季节不同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迁徙

4、的鸟。17. 夏候鸟: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家燕)18. 冬候鸟: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黑雁、花脸鸭)19. 旅鸟:迁徙中经过本地的鸟。20. 鳍式:用字母数字和符号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21. 鳞式:鳞式指鱼鳞的排列方式。鳞式因种而异,不同鱼种,排列方式不尽相同,鳞式成为鱼种分类鉴定标准之一。鳞式的写法是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22. 次生腭:从爬行动物开始,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等骨的腭突共同形成。次生腭的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道畅通,呼吸效率提高,而且当动物吞食大型食物时仍得以正常呼吸。23. 胸腹式呼吸:爬行动物靠肋

5、间肌和腹壁肌肉来扩大和缩小胸部来完成呼吸动作。24. 裂齿:如食肉类的牙齿,上颌最后一个前臼齿和下颌的第一个臼齿常特别增大,齿间锋利,如剪刀相交,用以撕裂肉,为裂齿。25. 恒温动物:动物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恒定,减少了对外界条件的依赖。(具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26. 变温动物:新陈代谢缓慢,产热量少,不足以抵消丧失的热量,加之没有良好的保温条件,也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7. 进化不可逆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丧失的某些器官及其功能,即使后代重新回到原来祖先生活的环境,也不会重新恢复。28.

6、 泄殖腔:动物的消化管、输尿管和生殖管最末端汇合处的空腔,有排粪、尿和生殖等功能,软骨、两栖、爬行、鸟类以及单孔类哺乳动物具有这种器官。29. 胎盘:为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部分(绒毛、尿囊)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构成。30. 被囊:尾索动物体外包有一层由体壁分泌的似纤维素的被囊索形成的结构。(仅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P31031. 卵胎生:指卵子的受精和发育在母体内,但营养靠自身卵黄的生殖方式。32. 胼胝体: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相互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P47133. 反刍胃:由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四室构成。34. 反刍过程:P464二、填空题1.两栖类分为:无

7、尾目、有尾目、无足目。(也可以填蛙形目、蝾螈目、蚓螈目。)2.无尾目代表动物:负子蟾、大蟾蜍、产婆蛙。3.有尾目代表动物:大鲵、东方蝾螈、山溪鲵。4.无足目代表动物:版纳鱼螈、双带鱼螈。5.爬行动物的颞窝分为:无颞孔类、上颞孔类、合颞孔类、双颞孔类。6.在我国被称为“金”、“银”、“铜”的鸟类分别是红腹锦鸡、白鹇、白腹锦鸡。7.哺乳动物分为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8.鱼类的椎体类型:双凹型,鸟类的颈椎类型:马鞍型或异凹型,哺乳动物为双平型。9.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鳙鱼、鲢鱼10.根据目的不同,洄游分为:生殖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11.鸟类的羽毛分为:正羽、绒羽、纤羽。12.爬行动物

8、牙齿的着生方式可分为:侧生齿、端生齿、槽生牙。13.哺乳类的子宫类型可分为:单子宫、双子宫、分隔子宫、双角子宫。14.哺乳类的皮肤腺分为: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15.鱼类的体型分为:纺锤型(如:四鼻鲤鱼)、侧扁型(如:鲽鱼)、平扁形(如:鳐)、棍棒型(如:雀鳝)16.毒蛇的牙齿分为:管牙、沟牙17.世界陆地动物可分为六个界:澳洲界、新热带界、新北界、古北界、东洋界、埃塞俄比亚界。18.哺乳动物的齿型有分化现象,称异齿型,即分为:门齿、犬齿、臼齿、前臼齿。19.两栖动物的心脏由四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若为动脉球,则为硬骨鱼)20.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中耳。21.被称为人鱼的哺

9、乳动物为海牛目。海豹属于鳍足目。白鳍豚属于鲸目。金丝猴属于灵长目。22.具有韦伯氏器的是鲤科鱼类。23.陆生的动物特征是出现颈椎、荐椎。24.两栖动物的动脉沟消失相当于原始动物的第1 、 2 、 5 动脉沟消失。25.七鳃鳗的生殖特征: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腺单个、无生殖管。26.反刍动物的皱胃是它的本体胃。27.哺乳动物出现在三叠纪古代爬行类的兽齿类;鸟类出现在前侏罗纪的槽齿爬行动物;爬行类动物起源于石炭纪由古代两栖类的尖头类发育而来;两栖类动物起源于古代泥盘纪的总鳍鱼类,鱼类起源于志留纪的原始盾皮鱼类。28.无头类动物包括:头索动物和脊索动物;有头类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

10、、鸟纲、哺乳纲;无颌类动物包括:圆口纲;颌口类动物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羊膜纲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三、选择题1.具单一枕骨髁的动物:鱼类、爬行类和鸟类。(两栖类、哺乳类均为2个)2.鱼类种类最多的目:鲈形目。(淡水鱼类为鲤形目)3.大蟾蜍的脑神经有多少对:10对。(两栖类)4.具有羊膜的动物有: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四、判断题1.脊椎动物从爬行类开始在大脑皮层中出现新脑皮。()2.鸟类与减轻体重相适应,所有雌体仅具左侧卵巢和输卵管。()【鹰成对】3.圆口纲口为吸附型,无上下颌,因而被称为无颌类。()4.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羊膜卵。()【爬行类开始】5.盲肠位于小肠

11、交界处,从爬行类开始。()6.鱼肠的长度与食性有关,食肉型肠短,食草或杂食型肠长。()7.鱼只有成对的外鼻孔,而无内鼻孔。()【两栖类有内鼻孔】8.中国动物地理区域属于东洋界和古北界。()9.黄鳝具逆行变态,较小的为雌体,大的为雄体。()【不是指体型的大小,而是幼体为雌性,成体变为雄性】10.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结构最低等的。()11.哺乳动物具左体动脉弓,与鸟类相同。()【鸟类为右体】12.脊索动物的循环均是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为开管式】13.青蛙口腔顶部的颌间隙分泌黏液具有润湿和消化功能。()14.系统进化史中,哺乳类比鸟类早出现。()15.鸟类的羽毛与哺乳动物的毛是同源器官。()

12、16.毛是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与爬行类的角和鸟类的羽毛是同源的。()17.鱼鳔的主要功能是呼吸()【使鱼的身体浮在限定的水层中】18.所有脊椎动物都是雌雄异体。()【盲鳗为雌雄同体】19.尾索动物门为被动摄食。()五、简答题1.两栖动物对陆地生活的不完整性。生殖上尚未摆脱水的束缚肺呼吸不健全,还需皮肤呼吸补充体温随外界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没有解决在陆地防止水分蒸发与皮肤呼吸的矛盾皮肤通透性大,分布范围狭窄皮肤角质不够,怕寒怕盐体外受精2. 根据无尾目的形态区别分各科,并举例每科的代表动物无舌 负子蟾科(负子蟾)有舌,但不吐出口外 盘舌蟾科(产婆蛙)具有耳后膜 蟾蜍科(大蟾蜍)足垫(指端特别

13、膨大),有齿 雨蛙科有足垫,无齿 树蛙科(大树蛙) 具上颌齿 蛙科(黑斑蛙)无以上特征 无上颌齿 姬蛙科(狭口蛙)瞳孔纵力 锄足蟾科(锄足蟾)3. 两栖纲的特征描述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成体具五趾型附肢,脊椎有颈、躯、荐、尾的分化幼体用腮呼吸,成体用肺呼吸成体心脏三腔,不完全双循环眼具眼睑,耳除内耳外还出现中耳新陈代谢水平低,调节能力弱,属变温动物出现了原脑皮,但仍主司嗅觉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4.爬行纲的主要特征陆生爬行,少数为次生下水或穴居体被角质鳞片,皮肤腺缺乏具颞窝,单一枕骨髁指(趾)端具爪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顺逆不能换).心室有不完全分隔后肾排泄尿酸,有肾外排

14、泄器官大脑具新脑皮,延脑明显弯曲陆地繁殖,雄性具有交配器官、产羊膜卵新陈代谢及神经调节机制不完善,变温动物5.哺乳纲的进步性特征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耐性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6. 鱼纲的主要特征具鳃弓演变而来的上下颌,属有颌类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偶鳍(胸、腹鳍)软骨或硬骨;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支撑身体的纵轴脑较发达,具有成对的鼻孔,内耳具3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终生水生,具有多种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7.鱼类的主要类群是如何

15、调节渗透压保持其渗透平痕的?淡水鱼具有高渗透性的体液,其通过众多的肾小球的分泌过滤作用,增大泌尿量而排除体内多余水分,丧失的盐分则通过鳃上的吸盐细胞进行吸收海水硬骨鱼的血液和体液浓度比海水低,是一种低渗溶液,其体内水分不断的渗透到体外,但其有大量吞饮海水的想象,且肾脏不发达几乎不排尿,鱼体内的盐分通过鱼鳃上的泌盐细胞排出,从而保持鱼体内体液的正常浓度鲨鱼等软骨鱼类,因血液中含有尿素和氧化三甲胺而使渗透压略高于或等于海水,其尿素高,进水多,稀释血液,排尿增加,使尿素流失增多,当尿素降到一定程度,进水减少,排尿减少,尿素含量又升高,因此,鲨鱼也是通过肾脏排出多余水分来调节其渗透压的。8.试述鹳形目、隼形目、鸡形目、目、和雀形目的主要特征目的名称 特征 代表鹤形目 四趾不在同一水平平面上,三长一短 黑颈鹤鹳形目 四趾在同一平面上,三长一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