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357647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摘 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实施1年以来,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有 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月均工资比2004年增加625元,拖欠问题有所缓解, 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但是农民工收入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也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 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 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最新情况;调查报告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

2、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 独特的社会群体1。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的估算,2004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L2 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 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尽管农民工群体为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各种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为了解决农民工 问题,政府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方针政策,设立了维护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 民工生存状况的组织和机构,加强了对农民工问题的治理。2006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

3、,这是国务院首份关于农民工问 题的综合性文件。国务院意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升到“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的高度,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 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解决农民工诸问题的思路、任务和具体措施。一年来,国务院意见的 实施效果如何?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问 题需要解决?怎样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2007年2-3月,武汉大学农民工问题研 究课题组在武汉、广州、深圳、东莞和湖北省、河南省等部分农村进行了一次农民工最新情 况的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812份,有效问卷76

4、5份,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的就 业地分布在19个省市、输出地分布在28个省市,涉及农民工的各种问题81个。以期通过调 查获得的数据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的调查数据和中国统计年 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及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比 较,分析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及其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务院意见的实施效果 做出评价,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政策建议。1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状况及其变化1.1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仍以青壮年为主在763个样本中,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1625岁的占28.8%,2630岁的占12.3%,3140 岁的占31.4%,

5、41岁以上的占27.5%o与2004年相比,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提高了 4岁,30岁 以下的农民工比重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40岁以上的农民工比重增加了近12个百分点。 从性别结构看,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低于男性。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1岁,30岁以下的 占53.8%;男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4岁,30岁以下的占38.5%。1.2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从文化程度看,2007年初,文盲/半文盲占3.3%,小学文化程度占16.6%,初中文化程度占 59.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8.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7%。与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的调查数据相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6、所占比重由83%下降到8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 占比重由17%上升到19.5%o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在本次调查中, 农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为8.7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仍高达805%。在对“阻碍你 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的回答中,164%的农民工认为“文化程度太低”是最主要的障碍,这 在所有选项中是最高的。1.3 农民工从事的行业部门有所扩大,但仍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但是农民工的就业部门仍 然比较集中。在720个样本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分别占42.1 %和36.7%, 二者共占78.8%

7、,其次依次是社会服务业占6.4%,批发零售业占4.4%,住宿餐饮业占3.8%,采矿 业占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0.8%,其他行业占2.4%,与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的调查数据相比,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从事制 造业的农民工2002年占22%,2003年占25.2%,2004年占303%,2007年初达到42.1%;从事 建筑业的农民工2002年占16.6%,2003年占16.8%,2004年占22.9%,2007年初达到36.7%。1.4 农民工家庭务工收入增加,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但大部分农民工认为他们在打工地的 经济地位仍然不高调查显

8、示,2007年初农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8 588元,人均收入4 408元,其中人均务工收 入3 314元,人均农业纯收入1 094元,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6.7%。根据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2004年,农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6 065元,人均收入3 587元,其中人均务 工收入2 681元,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4.9%。与2004年相比,农民工家庭务工收入有了 较快的增长,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农民工家庭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虽然, 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并有68 2%的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情况在当地农村居于中等 以上,但65.7%的农民工认为其家庭经济状

9、况在打工地居于中下等以下,这种反差表明我国城 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1.5 东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但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加,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 在本次调查中,中西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比例为71.4%,比2004年高出4.4个百分点;257.9% 的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就业。虽然农民工的输出输入地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出现了两个显著的 变化:一是农民工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重有所提高。2007年初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 比2004年的70%下降了 12个百分点,而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则较

10、2004年的14% 升了 13个百分点,达到27%。二是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2004年跨省和跨地 区就业的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50%和35%,2007年初,这一比重分别为48.6%和32.4%, 分别下降了 L4和2.6个百分点。2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积极变化和存在问题2.1 农民工的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资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4年,农民工月均工资由659元上升到780元,增长18.4%。而在2007年初,农民 工月均工资超过1 300元,达到1 305元,比2004年增加了 625元,增长801%,可见2004年以 来,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加快。从各

11、月均收入组看,2007年初月均800元以下的低收入组的农 民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月均收入在300500元的农民工占29%,比2004年下降了 14 9 个百分点;月均收入在500800元的农民工占156%,比2004年下降了 214个百分点。月 均80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组的农民工的比重则大幅度增加,如月均收入在800-1 000元的农民 工占32 /%,比2004年提高了 15 -6个百分点;月均收入在1 0001 200元的农民工占13 *1%, 月均收入在1 200-1 500元的农民工占17-2%,1 500元以上的的农民工占192%,三者合计, 即1 000元以上的农民工达到495%

12、,比2004年提高了 283个百分点。虽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显著低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农民工 2007年初的月均工资仅相当于2005年11月全国职工月均工资的854%。此外,2007年初农 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5 h,大大超过了城镇职工的平均工作时间。如果按2005年城镇职工每周 工作47 8 h计算,则2007年初农民工小时工资仅为2005年全国职工小时工资的628%,农 民工的相对工资水平就更低了(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o2.2 工资拖欠问题有所缓解,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工资拖欠问题依然严峻在此次调查中,654%的被调查对象从未被拖欠过工资,18 - 8

13、%的偶尔被拖欠过工 资,158%的经常被拖欠工资,人均拖欠工资384元,而且大多数农民工通过与雇主协商等方式 已经追回其中的85%。与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偶尔或经常被拖欠 工资的农民工比重降低了 13 1个百分点,人均拖欠工资也下降了近600元,追回的工资比例则 上升了 1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两年来,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行业和地区的工资拖欠情况看,工资拖欠的行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而地区结构则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中,建筑业的工资拖欠问题 仍然最为严重,制造业次之,服务业最好。在工资拖欠问题最为严重,政

14、府集中治理力度最大的 建筑业,工资拖欠的比重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本次调查中,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 的农民工仍达到44 5%,比全国平均值高出9 . 7个百分点。在服务业,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 资的农民工占194%,比全国低152个百分点。从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结构看,作为农民工 最为集中的东部地区,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最严重的地区,因而也一直是政府治理的重点地区。从 本次调查的结果看,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已经超过东部成为拖欠农民工工 资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东部地区则成为程度最轻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 的农民工达到58 . 3%,比全国平均高出23 7个百分点

15、;而在东部地区,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 资的农民工比重比全国低2-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情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常或偶尔被拖 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比全国高出2 3个百分点。2.3 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和工作的途径仍然以非正式途径为主调查显示,有174%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过政府组织,70%的农民工在找工 作的过程中使用过职业介绍机构,而这一比例在2004年分别为1 - 9%和12 6%,两者合计共 提高了 9 . 9个百分点。表明农民工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有所改 善。但是农民工的非正式信息渠道和就业途径仍然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初,

16、756%的农民 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过政府组织和职业介绍机构,854%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 中使用过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82 . 3%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亲 朋好友等个人关系,只有42%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和政府 组织,58%的农民工则是将街上张贴的招工广告作为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上述对农 民工找到工作最有帮助的信息渠道与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基本上一致。由于缺乏 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的帮助和政府与职业介绍机构的依靠,仍有11 6%的农民工认为找工作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就业信息和没有人帮助。调查显示,使用亲威、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时间,816%的是在1周以 内,117%的是在1个月内,66%的是在1个月以上,而未使用过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 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