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355915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孟子齐桓晋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 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 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 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 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2、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婚,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 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3、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C.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若民

4、/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A. 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B.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C. 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D. 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宜王称霸之心。齐宜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 四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B. 孟子施政之策,内容

5、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 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C. 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宜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 进行了对比,指出宜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D. 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 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2)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4 .“保民而王”是孟子的施政纲领,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其

6、要点。10. C11. D12. B13. (1)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 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2)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14富民,即让百姓温饱;教民,即让百姓懂得礼义。【解析】10.本题考査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 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 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惟士”是“为能”的主语,两者不能断开,故排除 A.D项;

7、“无不为已”“及陷于罪”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句子,“已”的意思是“止,罢了”,“及”的意思是“等到”,中间需断开,故排除 B项。故选C。11.本题考査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错在缺少对“悌”的解说。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故选Do12.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五亩、百亩、八口”等,只是孟子在举例子,并非实施王道时对地亩数和人口数等的规定。故选Bo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服,使服从,使顺服;敌,对抗;盖,为什么不 /何不。(2) 恐,怕、担心;奚,哪里/何;治,讲求。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明君制民之产,必

8、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孟子认为执 政者应满足百姓的温饱,即富民; 结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孟子认为执政 者应重视教化,让百姓懂得礼义,即教民。参考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 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上树去找鱼。”齐宣王说: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

9、这还严重。爬上树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 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人会胜。”(孟子)说:那么(可见)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 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 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 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 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到您

10、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人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 作,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到您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您的道路上行走, 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 (实现)我的愿望,明白 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 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 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 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

11、的事 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 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 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 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 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 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 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 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