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众传播学复习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035479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大众传播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年大众传播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年大众传播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年大众传播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年大众传播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大众传播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大众传播学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共20分,4小题,每题 5分)【主要是理论的要点】符号 P36-40(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B.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集合行为 P84-86(1)定义: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 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大众传播的定义 P99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拟态环境 P113 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

2、“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 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信息 环境。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而且会对现实的客观 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 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拟态环境对后来的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 “培养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拟态环境(曾哥版)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

3、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 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分众 P161-1651、分众,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2、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1)基本观点:分众不仅体现在受众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呈现出专业 化和分众化的趋势。(2)提出:美国学者J.C.梅里尔和R.L.洛文斯坦,他们在1971年发表的媒介、讯息与人的新 视角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可以分为“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专 业媒体”三个阶段。传播效果的含义(双重含义)【名解】P172第一

4、,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 潜在的。意见领袖【名解】P189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向他人施加个 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及其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 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魔弹论 P176-177 魔弹论又称“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1)时间:20 世纪初

5、至 30 年代末(3)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 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 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4)评价:该观点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 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 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认为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 受它,其间别无他物。魔弹论(曾哥版)也称“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是指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

6、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 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魔弹论”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 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第三人效果 P220-226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戴维森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 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 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 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

7、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 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二、简答题(共 30分,3小题,每题 10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P101-103(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3)施拉姆的功能观: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 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一般社会功能(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 “麻醉作用”。“麻醉作用”,即大众过度沉

8、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 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拉斯韦尔模式(5W)P50-51(1)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英语中5 个疑问代词的第一 个字母都是W,故称5W模式。即: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2)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 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同时把 5W 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 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

9、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3)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既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 ;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人际传播材料分析可能用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必考】P248-249(1)拉斯韦尔,代表作: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主要贡献: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总结了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 协调、文化传承)。(2)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假说、“两级传播”理论。(3)卢因,代表性的学术概念:“把关人” 主要贡献:提出了信息

10、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4)霍夫兰,代表作:传播与说服 主要贡献: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P118-121关于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的著名理论,由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1)“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 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 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

11、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 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 视听觉综合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 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热媒介”和“冷媒介”。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 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 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这个观点,在于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 和行为反应也不同。媒介规范

12、理论(社会责任论)P142-143(1)社会责任论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 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 和义务。(3)原理原则: 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 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 种族歧视的内容;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P155-160(1)作为“社

13、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 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 规范的制约。(3)作为“市场”的受众 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基本权利:a.传播权;b.知晓权c.传媒接近权使用与满足理论 P165-1691、“使用与满足” 1)“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 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

14、程。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1)评价: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 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 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及主要特点 P194-195(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 刊上发表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概要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 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

15、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 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2)主要特点: 着眼点是传播效果中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考察的是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知沟理论的主要观点 P215-216(1)“知沟”假说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 奇诺等人提出。(2)核心观点:“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 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 越有扩大的趋势”。造成知沟的原因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 传播技能上、知识信息储备上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知沟”扩大。 培养与分析的主要观点 P204-206(1)“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其代表学者是乔治 伯格纳。(2)基本观点: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 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