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350149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实践2012年11月8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可见德育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更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的重要积累阶段,小学生接触什么样的观点就会有什么样的“三观”O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双减”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一、强化学校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党组织是党在学校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负责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领导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在这方

2、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用实践来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强化。成立学校德育工作小组以统筹学校德育工作,构建“校-级-班”三级德育组织网络,围绕学校制定德育计划,层层落实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一个支部一盏灯,一名党员一面旗。近年来,我校开展的党支部慰问困难学生家庭、校长“思政课”、党员教师深入学生家庭家访等活动深入人心,极大鼓舞了全校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热情,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海陆丰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革命遗址多达六百多处,有着极为丰富的本土德

3、育教育资源。我们充分利用乡土深厚的红色资源,通过参观红宫红场等革命旧址,到烈士陵园扫墓,访问烈士家属,讲述红色故事等等形式,大力发扬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英雄情操,培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血脉,培养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新时期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充分发挥班主作用,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执行者,学校工作离不开班主任,学生德育教育离不开班主任,学生家长沟通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中心力量。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如果说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那么,德育教育就是班主任工作中的灵魂。班主任除了平常和学生的谈

4、心交流外,实施德育工作最多的地方就是班队会活动,也就是说,主题班队会是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班主任和学生经常相处、接触,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有利于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设计合适的形式、丰富多彩的节目进行班队会活动,如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班主任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班队会活动,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孩子的心田,实施德育教育。比如在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中,可以在做好各项预案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观红宫红场活动;在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教育中,带领学生去学校周边捡拾垃圾,一同去郊外植树;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带领学生在

5、校内开辟的菜园中,亲手栽种一棵白菜等,让小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德育教育。四、加强家校沟通合作,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更是道德教育的实践场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配合与教导。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我校一是创立了校-级-班三级家委会,组建了校-级-班三级家委群,及时反馈、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互动的德育教育。二是紧跟时代发展,通过钉钉平台,创新、落实德育教育工作。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通过钉钉平台布置不同年级的德育活动,有效增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通过家校合作,拓宽德育教育渠道,通过家校合作共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总之,我们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德育滋养心神、培根铸魂,倾心倾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