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边坡支护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范本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34895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边坡支护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道路边坡支护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道路边坡支护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道路边坡支护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道路边坡支护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边坡支护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边坡支护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范本(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1、主要技术特点:悬臂式挡土墙构造简单厚度小、自重轻,挡土高度高,施工方便是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重要形式,是一种轻型支挡结构物。其依靠墙身的重量及底板以上的重物(包括表面超载)来维持平衡。能适地基承载力低及地震区。a)本工程悬臂式挡墙总长约650m,墙体高度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参见挡土墙图纸及04J008第92页选型),且基础埋深度不低于1.5米,基底承载力要求在150Kpa。b)在基础底面增加抗滑移的齿墙。c)墙体设置泄水孔,间距为2-3m设一个,外斜坡度为%,采用直径为100mmPVC管按梅花型布置;进水口下部用粘土夯实封层厚30cm,其反滤层设置为40cm厚粗粒层

2、。d)墙体每隔12m设置一道变形缝,缝宽2cm,伸缩缝处塞以沥青防水层或嵌入涂以沥青的木板。2、地基处理:本工程地基承载力应达到150Kpa,对于因挖基发现有淤泥层或软土层而超挖的部分可采用C15混凝土回填。若持力层2m范围内土层有变化,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调整挡土墙分缝与结构设计。3、混凝土垫层施工: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基底浇筑10cm厚,C15混凝土垫层, 混凝土垫层每侧比基础宽出10cm。在挡墙基础的凹槽处,设置木模板。 4、钢筋安装: 现浇钢筋基础先安装基础钢筋,预理墙身竖向钢筋,待基础浇灌混凝土完后且砼达到2.5Mpa后,进行墙身钢筋安装。 钢筋现场加工、制作、绑扎。现场绑扎时,先划线,

3、后摆筋、穿筋、绑扎,最后安放专用垫块,弹线时,注意间距、数量、标明加密箍筋位置。板筋先摆主筋,后摆副筋。摆放有焊接接头和绑扎接头的钢筋时,其接头位置同一截面接头数量,搭接长度按现行施工规范规定执行。钢筋交叉点采用铁丝扎牢。所有箍筋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布置。为保证保护层厚度,垫块预制时厚度要准确,强度要保证。5、模板工程:A、模板设计模板采用2.44m*1.22m*1.2cm 木胶板,模板的拼缝模板缝采用塑料条封贴,防止漏浆。板后使用成型方木竖向钉于模板后,方木间距10cm。模板采用拉杆螺栓固定间距经计算确定(见下面计算结果),横向使用一根483.5mm钢管固定

4、方木,竖向使用2根483.5mm钢管,使用燕尾卡加双螺帽与对拉螺栓相固定。固定钢管间距与对拉螺栓间距相同。模板示意简图如下: 竹胶板竖向钢管 对拉螺栓 横向钢管 燕尾卡 木方 5*8方木所有模板及支架必须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和相对位置正确;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模板表面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制作简单,装拆方便,经济耐用。模板接缝处理:横向接缝处: 除使用塑料条封贴外,竖向的方木应交错咬合(最少咬合30cm),并加设两条横向钢管固定,以保证模板不出现变形。竖向接缝处:除使用海绵条和塑料条封贴外,该区域的横向钢管应使用双钢管,并在两排横相钢管间加设横向的方木,间距15cm。因为墙体的厚度

5、变化,不同高度对拉螺栓需要设置不同的长度。因为墙体的厚度上下不同,为保证其厚度在墙内设置支撑钢筋。拟采用直径14的钢筋在墙面主筋之间按设计墙宽设置,设置间距40cm,呈梅花形布置。B、模板的安装在安装模板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模板安装前,必须经过正确放样,检查无误后才能立模安装。b)模板必须支撑牢固、稳定,不得有松动、跑模、超标准变形下沉等现象。c)模板应拼缝平整严密,并采取措施填缝,不得漏浆,模内必须干净。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不得遗漏,模板安装必须牢固,位置准确。模板支撑完后,对板缝进行检查,对挡墙根部用水泥砂浆进行封堵。模板安装后应及时报检及浇筑混凝土。d)模板采用拉杆螺栓

6、固定时,端部应加垫块,拆模后其垫块孔应用膨胀水泥砂浆堵塞严密。C、由于挡土墙的截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在浇筑砼时可能引起模板上浮移位。为避免模板上浮移位,在浇筑挡土墙基础底板砼时,预埋16钢筋,间距1米,用来固定墙身模板,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墙身模板的上浮位移,保证墙身砼的顺利浇筑。6、现浇砼基础:对于高差较小的挡土墙,先浇筑挡土墙下部平板基础,待有稍有强度后,在从始端至终端浇筑墙身。高差较大的在基础与墙身留置施工缝,基础施工完毕后绑扎墙身钢筋合模后在浇筑墙身。现浇砼基础采用C30混凝土,按挡土墙分段长,整段进行一次性浇灌,在清理好的垫层表面测量放线,立模浇灌。 7、现浇墙身砼:a)现浇墙身砼采用C

7、30混凝土。现浇钢筋砼挡土墙与基础的结合面,应按施工缝处理,下次施工前先进行凿毛,将松散部分的砼及浮浆凿除,并用水清洗干净,然后架立墙身模板,砼开始浇灌时,先在结合面上刷一层水泥浆或垫一层23公分厚的1:2水泥砂浆再浇灌墙身砼。 挡墙每隔12米设一道沉降缝,宽2cm,采用塞沥青麻筋或涂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200mm。 b)混凝土采用商砼,混凝土用砼运输车运至现场,可使用混凝土泵车泵送浇灌。在墙顶搭设平台,砼浇灌从低处开始分层均匀进行,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棒移动距离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并与侧模保持510cm的距离,切勿漏振或过振。在砼浇灌过程中,如表面泌水过多,应及时将水排走

8、或采取逐层减水措施。浇灌到顶面后,应及时抹面,定浆后再二次抹面,使表面平整。c)砼浇灌过程中应派出木工、钢筋工、电工及试验工在现场值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专人负责每一车砼的坍落度试验 ,确保砼坍落度在120180cm之间。d)砼强度件制作应在现场浇灌地点随机制取,每100立方砼应制作至少3组试件(不足100方时,按100方计),供于后期检验强度使用。 但本工程12米为一个施工段,每次浇筑均留置试块。砼浇灌完进行收浆后,应及时洒水养护,养护时间最少不得小于7天,在常温下一般48小时即可拆除墙身侧模板,拆模时,必须特别小心,切莫损坏墙面。 8、施工缝处理: 为使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 混凝

9、土的浇注应连续进行。若因技术或组织的原因不能连续进行浇注, 且中间的停歇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 则应在混凝土浇注前确定在适当位置留设施工缝。施工缝就是指先浇混凝土已凝结硬化, 再继续浇注混凝土的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面, 它是结构的薄弱部位, 因而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当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须待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进行, 而且需对施工缝作一些处理, 以增强新旧混凝土的连接, 尽量降低施工缝对结构整体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缝处理过程是: a)先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 冲洗干净, 且不

10、得留有积水。b)然后在浇筑混凝土前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c)浇筑混凝土时, 需仔细振捣密实, 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工 程 图 片一、基础施工二、施工缝处理三、挡土墙墙身模板加固(圆弧段)四、土方回填附件:工程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及安全保证措施一、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在本项目部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

11、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依照行业安全生产法规,规范应急救援工作。 4、预防为主,防止结合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坚持突发事件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重点做好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和常态下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等项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二、编制目的1、应急预案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企业、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突发性灾害,如触电事故、泥石流灾害、火灾、环境破坏等。2、应急预案是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应急预案应以完善的预防措施为基础,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3、应急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

12、全、防止人员伤害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4、应急预案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应急预案应经常检查修订,以保证先进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施被采用。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组织机构为加强安全领导,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管理,项目部成立应急预案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程师、常务副经理、安全总监、项目副经理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环保部安全员、各施工队专职安全员、施工队队长为组员,负责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见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图)项目经理 常务副经理 项目副经理安全环保部总工程师安全总监施工技术部财务管理部计划合同部

13、物资设备部综合办公室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图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重、特大事故的现场应急抢险救援指挥,对施工现场突发性情况进行技术、资金和设备支持,在施工现场发生重特大事故时以最快的时间达到现场,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风险事故级别,负责分部和有关地方管理部门、组织、机构联络和报告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救援的方案措施,领导现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确定紧急状态的解除,协助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在上级和有关地方部门进入的情况下,参与制定抢险救援方案措施,做好应急抢险救援配合工作。四、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1、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后,施工现场应急处理措施一般规定 当发生事故时,负伤人员或者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项

14、目经理或专项安全负责人,并应马上组织人力现场抢救伤害者,根据伤情需要,协助医务人员运送伤者到医院或拨打“120”,请求协助抢救。 1.1事故发生后,各级人员应保镇静及冷静,切实负起本身责任,主动控制局面。要有组织、有指挥和结合实际进行妥善处理。 1.2 第一时间进行“救死扶伤”,采取措施救护受伤(害)人员,对必须在现场进行紧急抢救的,应采取应急方法如止血、人工呼吸等进行施救。否则必须立即用工地的交通工具或截出租车将伤者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同时应采取有效措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1.3 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及善后工作。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并划出保护区禁止闲人进入。 1.4 因抢救受伤(害)人员,以及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记、拍照、录像或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2、 发生火警、火灾事故时,施工现场应急处理措施一般规定。 2.1 应立即了解起火部位及燃烧的物质,积极抢救伤者及使用施工现场所有消防器材进行灭火自救工作。 2.2 迅速准确地拨打119报警。在拨打119时,做到镇静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